5679.2018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536

一、单选题

1.

2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B.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C.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D.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

2.

2下图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历史叙述评价

出处

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汉书》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 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辛德勇《海昏侯刘贺》

A.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B.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C.刘贺因 狂乱无道 劣迹被废黜D.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

3.

表1: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唐德宗

公元779804

唐宪宗

公元805820

唐文宗

公元826840

唐宣宗

公元846859

门荫入仕者

10

4

3

1

进士入仕者

13

17

19

20

表1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C.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4.

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 86%; 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

5.

《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中记述: 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扰;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这段史料(  )

A.印证了开平矿务局官商合办的原因B.揭露了开平矿务局官办的弊端C.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的现状D.阐明了洋务运动破产的必然性

6.

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 ,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  )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

7.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此次战役(  )

A.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序幕B.基本上解放长江以北地区C.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D.加速了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8.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 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9.

英国诗人雪莱在《希腊颂》中这样写道: 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要糟。 这主要说明了(  )

A.希腊文明优于罗马文明B.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C.古罗马实施了民主政治D.罗马人继承并传播了希腊文明

10.

下图是18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面(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法国是战争的诅咒,英国是和平的祝福)该漫画表明(  )

A.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B.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 妥协 C.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D.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1.

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税的全面推行B.允许工农自由贸易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D.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12.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 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 ,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 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 这说明了(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C.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邦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墨子·七患》

春秋战国以来,城市中心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

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

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50英尺长100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

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

4.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

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

——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距今年代
5000年 出现最早的王国、文字和金钱。
多神教信仰。
2500年 出现最早的硬币:通用的金钱。
波斯帝国:普世的政治秩序( 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
印度佛教:普世的真理( 让所有人类解脱痛苦 )。
2000年 中国汉帝国。
地中海罗马帝国。
基督教。
1400年 伊斯兰教。
500年 科学革命。
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取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欧洲人开始征服美洲和各大洋。
整个地球形成单一历史场域。
资本主义兴起。
200年 工业革命。
家庭和社群被国家和市场取代。
动植物大规模绝种。
现在 人类脱离了地球的疆域。
核武器威胁人类的生存。
生物开始越来越由智慧设计形塑,而非自然选择。
未来 智慧设计成为生命的基本智慧设计成为生命的基本原则?
智人被超人类取代?

——摘编自尤瓦尔林拉利《人类简史》

此表为近五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据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下层乡绅中读书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乡绅与书本 知识 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 土豪劣绅 。从一 独夫 的帝王统治变为 千万无赖之尤 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 社会矛盾激化 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废科举不过是20世纪一系列 斯文扫地 活动的开端。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5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触。
一一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 公祭日 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 更通旧好 ,然 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 ;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匈奴,结果 经岁无功 。二十七年(公元52年),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祸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 柔抚 而非武力。 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 。次年(公元52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班彪上言: 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遺名王,多所贡献。 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 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 ,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光武帝民族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汉光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