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8.2018届福建省龙岩市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980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 食有劳而禄有功 ,不再以 亲、故 而以 功劳 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 罪己诏 (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3.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

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4.

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

土地规模

户数

所占土地比例

1亩以下

69

24%

110

122

436%

1020

36

4%

20亩以上

6

126%

合计

233

100%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租佃关系普遍化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5.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6.

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 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B.留学教育仍受 中体西用 影响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7.

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3月11日,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 一切命令 。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材料表明(  )

A.中共放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B.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打算C.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D.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8.

下表是 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

1952

1957

所占比重

845%

747%

623%

据此推知,该时期(  )

A.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9.

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表明(  )

A.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B.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C.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D.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

10.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11.

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B.大量移民的涌入C.女权革命的发生D.医疗卫生的改善

12.

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 南斯拉夫是一个 先进的 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 首相
1756-1763年, 七年战争
1763,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 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 腐败选区 被废除
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多次更定法令,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 澶渊之盟 ,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 晨静之乡 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 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 科第仕宦多显者 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要采取 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 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 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