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0.2018届重庆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651

一、单选题

1.

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D.秦国成为了战国霸主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 大禹之后 、“(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3.

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 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 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 ,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4.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5.

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6.

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 内政不修,积弱滋甚 、以及守旧权贵 诋诽攻击 新政新法。其意在(  )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7.

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 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 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

A.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C.吸取了中共 倾错误的教训D.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 新中国 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9.

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 多利亚 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 雅典娜 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

A.平等自由理念B.崇尚理性之美C.开放包容精神D.注重功利实用

10.

16、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 回到希腊去 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 回到中世纪 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 回归 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

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创立德福德出版公司,向访问西方的苏联人递交、或者委托西方人将图书带进苏联。直到苏联解体,该公司共向苏联和东欧散发了1000多万册图书和期刊。这反映了(  )

A.美苏文化交流频繁B.社会主义国家善于学习西方C.美国科技较为发达D.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

12.

有学者认为: 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 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 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 ;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 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 。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 攘除凶灾,御止疫鬼 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 岁终大祭 ,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 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 ,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 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 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 ,视 迷信为进化之障碍 ,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 奉文禁革,其习渐息 ;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 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际秩序变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 新来者 挑战 现有领导者 从而导致 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 。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等

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初沿用秦 半两 钱,货币面文为 半两 (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 重如其文 的制度,但是盗铸之风并不稍减,据说吏民因为犯盗铸货币之罪而被处死的,达数十万人。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辩铜、伎巧(一说是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当时名为 三官钱 。汉武帝命令各郡国一律销毁以前所铸的钱,所得的铜料进输三官,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货币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 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 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 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强调 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周学熙(1866~1947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在北洋官方的支持下,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实业,回国后创办北洋工艺总局。总局下设考工厂、工艺学堂等实体,又创设劝业铁工厂和国货售品所等官营工商企业,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庚子战乱后,开平煤矿被英国商人霸占,周学熙向袁世凯提出 以滦制开 的策略获得支持。1907年成立滦州煤矿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在京津市场的销量不断上升。同时,周学熙与英方就两矿合并事宜多次谈判交涉,英商一度同意以 赎款 270万英镑为条件将开平交还中方。但最终在1911年11月,开平、滦州达成的《合办条件协议十款》中规定,股权平分,利润由开平得六成,滦州得四成,管理权由英方把持。周学熙感慨: 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

——摘编自朱英著《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学熙能 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 的有利条件。(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学熙感慨的 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 的看法。(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