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主要刊物
陶希圣等国民党改组派
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被笼统地称为宗法社会或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宗法封建社会。“新生命派”成员多属于国民党改组派,所以也有“改组派”之称。
《新生命》杂志
李立三、张闻天等中共领导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
指出封建半封建经济在中国占支配地位,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被称为“新思潮派”“中共干部派”。
《新思潮》杂志
任曙、严灵峰
与“新思潮派”针锋相对,他们都主张中国经济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当时也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动力》杂志
下图为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据此可推知( )
下图为关于苏联的一幅漫画,漫画反映的主题可能是( )
二、材料阅读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三、开放性试题
时期
西方对长城的认知和评价
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描述到:“在东方和距两个斯基泰地区不远的地方,有一用高墙筑成的城廓将赛里斯国环绕起来。
16—17世纪
西班牙传教士马丁·德·拉达于1575年访问中国后,出版《记大明的中国事情》,指出中国北部有一道方石筑成的雄伟边墙,据说全盖上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17世纪60年代荷兰作家创作关于中国的戏剧,对长城写了长篇赞歌:“技艺填补了自然的缺口,建造了,也提供了你所需要的屏障,一堵城墙,从西到东,,一座拱璧,抵挡危险。”
17—18世纪
英国人笛福在1719年完成的《鲁滨逊历险记》中,认为长城尽管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工程,但大而无当,因为它连乌合之众的鞑靼兵都挡不住。晚年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说: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卓越才智。
19世纪中期以来—20世纪
1841—1846年,法国人古伯察通过实地科学考察,订正了以前西方人对长城的错误认识和不恰当的负面评价,并指出“万里长城从甘肃的最西段一直延伸到东海”。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探险队掀起对我国西北含长城一带的考察热潮。1903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系统考察了包括长城在内的中国全国各地,1909年出版了《中国长城》,对长城起源、修筑、目的、作用首次进行了全方面科学探讨,指出长城是两种文明之分界线,也是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帝国之标志。
四、材料阅读
——田志光《宋代大理寺审判制度独具特色》
——崔丕《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禁运政策的缘起与影响》
——申富强、李良明《恽代英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及其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