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5.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710

一、单选题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的范畴。该文化的族属和王朝的归属问题最终廓清,仍有待于包含丰富信息的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在这里,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是一种(  )

A.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B.对新的历史现象的理解C.对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D.史料实证式的历史解释

2.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 率兽食人 的暴政、强调 民为贵 的民本主义与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等级观念和 牧民 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B.董仲舒的 大一统 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3.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4.

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乾嘉之学 道咸之学 的变化体现了(  )

A.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产生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逐渐丧失D.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5.

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 政绩工程 ,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说明(  )

A.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B.商办是解困出路之一C.官办是洋务企业的病因D.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6.

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 白宫 国务卿 ,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7.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D.为 打倒列强除军阀 立下不朽功勋

8.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主要有四次建交高峰(如下图所示)其中第四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  )


A.非洲和欧洲B.亚洲和北美洲C.亚洲和欧洲D.非洲和亚洲

9.

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结果其著作被公焚,这个以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句话影响西方哲学史两千年的伟大哲学家被控 不敬神 ,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

A.实行宗教神权统治B.神意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C.自由缺乏必要环境D.派系纷争造成政治权力滥用

10.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B.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1.

下图漫画《联合国的和声》反映出(  )

A.联合国是伸张正义的讲坛B.联合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C.战后初期联合国被美国所操纵D.苏联企图控制联合国大权

12.

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一一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 菲佣现象 反映了全球化下(  )

A.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四大发明 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材料二 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 四大发明 的是陈登原,他在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设有 四大发明 一目,并指出: 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 四大发明 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1943年2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 中英科学合作馆 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1946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此后, 四大发明 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1954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大学隆重出版。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等中国的发明创造。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 四大发明 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四大发明 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传的现实意义。(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知识,指出中国 四大发明 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针对有人将唯物史观歪曲为 技术经济史观 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 历史合力论 ,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它表明历史进程就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及其主体合力对历史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贡献。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恩格斯的 历史合力论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 统制经济 计划经济 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 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 计划经济 统制经济 ”。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 计划经济 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 统制经济 ,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领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 平起平坐 苏美合作 、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1955年5月苏联与英美法奥签订条约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东西关系开始解冻;1955年9月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式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并发表公报,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相互让步,美国公开希望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放弃解放台湾统一中国的立场,阻止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道路;1961年苏联主导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引发新一轮柏林危机;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引发美苏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最终被迫撤走在古巴的导弹。
(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时期苏美争霸产生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同年王崇伦应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成为 劳动模范 的时代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 劳模精神 的内涵。(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