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7.河南省郑州市2018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516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2.

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

作品

曹操形象

作者

创作环境

《三国志》

治世之能臣

陈寿

西晋太子中庶子

1.以魏为正统

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

《裴松之注三国志》

叛汉逆臣

裴松之

南朝宋中书侍郎

1.受伪魏论的影响

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

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

A.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

3.

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巳普遍存在

4.

两宋时期,城市丧葬文化呈现出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趋势,火葬、延葬、不葬等社会风气普遍流行.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义利观念的变化B.陆王心学的冲击C.血缘亲情的淡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

5.

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 有学行者 。这有助于(  )

A.强化中央集权B.扩大统治基础C.重塑人才观念D.增加教育需求

6.

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 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 ,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影响较小B.实业救国渐成风尚C.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7.

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  )

A.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B.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C.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D.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8.

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在1978年后(  )

A.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B.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C.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9.

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撬起新一轮斗争。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 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 。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政变频繁发生B.城邦稳定发展C.实现直接民主D.防范僭主专权

10.

沃波尔统治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 太子帮 。这说明此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C.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D.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11.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12.

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

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辞】(15分)
材料一 从1904年起,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相继奏请变更政体。清廷于1905年派五大臣 出洋考察政治 。1908年清政府宣布 预备立宪 以九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溥仪继位后,摄政王裁沣立即罢斥袁世凯,这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大分裂。1911年载沣组成以皇族为主体的 责任内阁 ,这是违反立宪精神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4年,立宪运动拉开惟幕。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试图以武力推翻帝制,改良与革命开始一场惊险的较量。1906年,慈禧终于下达 预备立宪诏书 。同年,张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这些商人阶层是立宪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在民间热情被彻底调动起来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和制度准备的中央政府处在了无比尴尬的境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朝廷一再拖延召开国会的时间,甚至查禁各地的主宪社团。1908年,光绪、慈禧在两日内相继去世,朝野失去谈判的 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两则材料,概述清政府推行 立宪 的态度和主要措施。(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 立宪 改革带来的后果。(8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后,由于 国际联盟 并没有实现威尔逊的理想,达到美国人的目标。美国连续通过三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提供军火,禁止美国船只输送军用品到交战国,甚至禁止同交战国的一般贸易。二战爆发到1941年《租借法案》的实行,美国经历了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租借法案》的实施不但使一些盟国调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政策,为罗斯福设想中的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的秩序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影响受援国的国内政治和战略决策。罗斯福认为通过租借援助苏联能够消除长久以来的敌意,让苏联不但成为打击法西斯国家的盟友,同时成为战后理想的合作者。此后,美国人民从孤立主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够正确面对法西斯的侵略,美国开始以世界的领导者、保护者自居.确定了战后美国干涉主义的基调。

——摘编自韩金金《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所经历的 巨大转变 及促其转变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设想在战后的结局。(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黄炎培(1878—1965年),中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着眼,教育的重心应在 ,必须真正 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 。早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通过考察和总结自己办学的实践,得出结论。 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得系统的知能……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蒋为何种教育,必察所处为何许之社会。 他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是 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其最终之目的是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 。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 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

——摘编自毛尚华《社会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