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7.福建省三明市2018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1367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 以其学易天下 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 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

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 不仁邑里及官者 数狱 (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 属所执法 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 县道官 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 时覆治之 (即审核)材料中秦朝 执法 (  )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C.接受丞相的指挥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3.

隋朝初年,按照 存要去闲,并小为大 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4.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 鸠集 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 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5.

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6.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 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 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 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

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7.

下列对图6现象阐释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 取得辉煌成就B.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改变C.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8.

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

A.两极格局的解体B.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C.提高军队现代化D.适应 和平与发展 时代主题

9.

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

A.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B.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C.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D.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10.

伏尔泰认为 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 这表明伏尔泰(  )

A.强调天赋人权B.保留社会等级C.主张精英政治D.维护私有制

11.

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

A.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倾思想占据上风C.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12.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德国的正式分裂B.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C.美苏争霸的形成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 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 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 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摘自《中华百年蔡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14分)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像资料也是历史文献,其特殊功能是承载文字等媒介无法记载的历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 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 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 康熙说: 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 。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此后 勿增勿减,额 。……雍正时,又实行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9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从1955年开始到1969年,美国经历了从 扶持南越(吴庭艳)政权 特种战争 局部战争 的过程,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弹药的总和。美国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摘自《越南战争》

材料二 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断,并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美国自社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的原因。(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1912年2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 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現。……”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 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1912年8月,孙中山又说: 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

——摘自《孙中山与袁世凯》

材料二 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同阁(民间)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 共和 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自《孙中山讨袁宣言(1915年5月)》

(1)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的事迹。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9分)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否矛盾?由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