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6.2018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986

一、单选题

1.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台湾府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东南海防,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台湾地区的开发。材料反映了(  )

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C.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2.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  )

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3.

学者许倬云认为: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统一C.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并存D.家天下 公天下 共存

4.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这份家训体现出(  )

A.尊崇儒家伦理道德B.主张家庭和睦C.深受墨家兼爱影响D.强调乡里和谐

5.

图6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 

A.列强侵略集中于南方B.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埠C.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D.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6.

罗荣渠指出: 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 据此推论,晚清 第一次现代化努力 (  )

A.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目标B.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C.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D.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7.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 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换言之,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其所追求的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决定改革开放B.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不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D.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历史

8.

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材料旨在说明(  )

A.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成为共识B.推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C.关注非传统安全成为共识D.建立政治同盟成为共识

9.

恩格斯在论述雅典改革时指出: 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材料反映了(  )

A.雅典实行财产等级制B.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C.雅典民主政治有弊端D.私有财产奠定民主基础

10.

1815年英国议会制定《谷物法案》,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80先令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A.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B.反映了英国谷物丰产C.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D.符合亚当·斯密的思想

11.

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 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

A.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B.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C.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D.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

12.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旨在说明(  )

A.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B.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D.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928年7月25日,宋子文、马克谟分别代表中美双方,签署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以前进出口货物税率撤销作废,翌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1929年,国民政府就实行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如火柴、水泥、玻璃、肥皂、毛织品等)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废除子口税、过境税、常关税,以促进国内贸易。总的说来,1929年以前的关税率约为4%, 1930年上升到10%;1931~1932年为15%。关税收入(包括进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28年为11 34亿元,1930年为2. 92亿元,1931年为3.88亿元。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qo ~100%。此外,法国采取 输入限额制 ,德国创立 以货易货 的外贸制度,为其他国家所效法,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丹尼尔·布劳尔 《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则改革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霍莱一斯姆特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贸易保护的看法。(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百年(1811—1911年)之中,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20世纪初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女学歌略》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秦统一以后,建立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掌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皇帝派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官吏。但御史府不是独立的监察机关,它附设在九卿之一的少府衙内。两汉时,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行政系统平行、独立的国家监察机构,并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唐朝时,监察体制呈现出系统化和完善化的特色,中央形成了一台三院制和谏官制度,在御史台下设台院、察院和殿院,分别掌管对中央官员的监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维护皇帝威仪和尊严。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御史台和谏官系统合二为一,发挥着中央监察职能;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明代废除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纠察百官,六科给事中为都察院的下属,从制度上改变了过去科道分设的体制,从组织上实现了科道合一;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变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变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整个过程中, 文化侵略 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相始终的。16世纪末日本军事冒险侵略朝鲜并试图 直捣大明国 失败后,日本民间人士或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或通过学术研究方式为侵华出谋划策,提出系统的侵华理论和方略。近代日本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则打着 文明 论的幌子,极力为对华战争寻找理论根据。认为日本进攻朝鲜和中国是为了推进 文明 ,因此日本发动的 文明 战争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日本还有一种 怀柔 形态的宣传,如19世纪90年代的樽井藤吉的《大东舍邦论》,强调黄种人与白种人的种族对立,认为亚洲黄种人是 单一种族 ,应该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 大东国 ,实现中国与日本的统一。到了20世纪初,日本通过学术著作的方式,大肆宣扬 支那必死论 西方列强分割论 ,认为日本应该 保全 中国或独占中国的遗产。日本在全面军事入侵中国后,明确提出所谓 对支文化工作 要着眼于对中国长期占领与统治。为此,日本派遣 文化工作 特派员来华,对中国上层特别是知识阶层进行利诱和劝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以奴化为目的的宣传 安抚 活动和奴化教育。他们凭借武力,扫荡、毁坏或占领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宣传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情报机构、日语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动所谓 在支文化事业

——摘编自王向远《日本对华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对中国进行 文化侵略 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陆贽(754—805年),浙江嘉兴人,十八岁登进士第。唐德宗时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针对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陆贽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他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治乱由人,不在天命,他还劝诫德宗只要 勤勉不息,足致升平 ,充分肯定了人在治理社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还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他还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 居重以驭轻,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 的道理,他认为,唐太宗由于妥善处理了朝廷与地方的关系,内重外轻, 举天下不敌关中 ,处于 居重驭轻 的有利地位,因而能够保持安定统一的局面。为了能够合理地发现人才,他提出了 求才贵广,考课贵精 的重要原则。他认为 谏而能从,过而能改 帝王之大烈 ,皇帝要保持谏路畅通,要善于纳谏,必须克服堵塞谏路的弊端。他认为政府应限制土地兼并,要 量人之力 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 裁减租价,务利贫人 ,适当缩小 贫富悬绝 的巨大差距。陆贽认为要想治国, 未尝不文武并兴,农战兼务 ,军事上要善择将帅,奖惩分明,注重军粮的贮积、借给和运输。《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 可为后世法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多达39篇之多。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称 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隋唐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陆贽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陆贽的思想主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