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1.2017—2018学年度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二第一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0 浏览数:3998

一、单选题

1.

诸子百家关于 思考的大致线索:老子与季札、孔子等分别提出不同的观点;墨子与荀子的争论,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杂家吕不韦对诸家的调和;最终是儒家的总结。材料所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重视礼乐教化B.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C.各学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D.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2.

范文澜《中国通史》载 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 作者认为秦始皇(  )

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

3.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  )

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

4.

所谓 比德 ,一般是指以具体形象的某些特征比附抽象的道德品质。盛唐时书法艺术及理论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书法艺术注入了如 中庸 含蓄 守礼 忠义 等道德因素,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这反映了当时(  )

A.魏晋士人浮夸之风得到扩大B.书法艺术进入辉煌阶段C.科举制度扩大儒家影响范围D.儒道佛三家融合的趋势

5.

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提出 数与道非二本 ,并且认为,数学 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 ,撰《数书九章》,通过数学而 进之于道 。由此可知秦九韶(  )

A.追求奇技淫巧B.践行格物致知C.探索格心致知D.追求科学理性

6.

中国古代戏剧艺术重视 的呈现,明朝之前多半表现为高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笃厚的忠诚、淡雅的情怀等。明朝戏剧家则强调本色自然之 ,着重于平民生活,比如人的衣食日用、男女私情等等。材料能够说明明朝时期(  )

A.试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B.戏剧艺术家 问道求理 C.儒家普遍认同李贽 人欲 D.致良知 的艺术呈现

7.

清雍正元年(1723)开 孝廉方正科 选拔人才。由各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之士(秀才群体中),各赐六品章服(举人待遇),以备召用。至乾隆五年 (1740 ),明确规定:举荐后赴吏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材料表明当时(  )

A.全面恢复古代察举制度B.传统科举制度遇到挑战C.科举取士制度得到补充D.维护八旗子弟仕途需要

8.

严复说: 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三曰新民德 。他认为西方各国 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严复认为(  )

A.国家复兴首要是提升国民素质B.西方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C.国家振兴需要兴民权,开宪政D.传统政体是中国改良必需

9.

1894年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其宗旨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中国 主要是指汉族,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其宗旨改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中华 不仅包含汉族,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B.孙中山民族思想实现新的超越C.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D.各族人民反抗满清统治的愿望

10.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普遍的社会思潮是 改造中国 ,其后出现的种种主义、主张都是对 改造中国 这一问题交出的答卷。这一社会思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B.社会大变革的需要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1.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这主要基于(  )

A.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需要B.参加重庆政协谈判的需要C.完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需要D.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与发展的需求

12.

1957年3月,毛泽东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那时的文学团体 拉普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曾经对作家采取命令主义,强迫别人必须怎样写作。但听说那个时期还有一些言论自由,以后就只许讲党和政府的好话,不许讲坏话,不能批评,搞个人崇拜。 谈话 反映了毛泽东(  )

A.反思苏联文化建设的教训B.准备推出 双百方针 政策C.批评 拉普 的命令主义D.反对苏联 命令主义 政策

13.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说: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这一论断主要针对的是当时(  )

A.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讨论C.姓 的争论D.大锅饭 、平均主义的争论

14.

有学者认为: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材料着重解释了(  )

A.西方文明的源头特征B.古希腊神话文学的人文思想C.古希腊文明的人文精神特征D.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人文思想

15.

1678年,牛顿剑桥毕业,按照惯例需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公开声明拒绝: 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 由此看来,牛顿致力于科学研究旨在(  )

A.批判教会蒙昧主义B.理性启蒙,推动科学革命C.揭示自然的奥秘D.用自然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

16.

马克思说: 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马克思认为(  )

A.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者贫穷和奴役的根源B.资本主义广泛应用使生产者逐渐成为奴隶C.机器是资本家增加财富和战胜自然的工具D.工业革命后机器广泛应用导致生产者贫穷

17.

苏天赐《巴黎散记》一文中曾写道: 19世纪中叶以后,东方艺术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进巴黎,促使艺术界的心灵觉醒……他们(西方艺术家)精力充沛地去接近东方,找到了新的表现方式。 新的表现方式 指的是(  )

A.古典主义艺术B.浪漫主义艺术C.印象派艺术D.现实主义艺术

二、材料阅读

18.

以题悟道,其一就是通过研究高考真题,分析其考查的课标知识,领悟其传递的历史思维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17分)
材料一 (2016全国文综1卷24题)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 五经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材料二  (2017全国文综1卷32题)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依据材料一,给出正确选项,指出此题要求掌握的儒家学派的知识内容,谈谈对你学习秦汉儒学的启示。(6分)
(2)依据材料二,给出正确选项,并简述理由。(5分)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正确选项,指出命题者分析思想来源的角度;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史上还有哪些思想或行为植根于传统文化,举一个例子并予以说明(6分)

19.

中体西用 是晚清时期逐渐形成的近代思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体西用 原来是基督徒学者提出来的。学校借用传统的书院体制,这是 ;书院里传授西学知识,这是 。上海的传教士学校 中西书院 (1881)、中西女塾(1892),就是这个意思。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材料二 洋务派作为晚清各种政治力量中较为开放的集团,提出 中体西用 的口号,首次将吸收西方文化合法化。作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形式,本来就是传统体制土壤上萌发的新事物,在客观上却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冲击着传统观念,打开了传统社会保守封闭链条上的一个缺口,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梁启超1899年在《自由书》中写道, 中体西用 的思想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他相信这个思想 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
材料三 陈寅恪说: 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历史学家马勇认为: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 中体西用 路径依赖。
(1)依据材料一,比较两段材料观点,概述其异同。(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评价。(9分)要求:材料观点;你的评价观点;评价理由(史论结合)。
(3)依据材料三,综合上述,就中外文化交流与冲突,谈谈你的看法。(3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 社会契约论一般具有两种含义。其一即契约是合法限制人们自由的唯一途径。不论在任何时期,这一观点都被社会契约论者看作是一种基本观点。其二即人们作为公民,社会契约论是指开始公正地受到国家权威保护的唯一途径。
不同历史时期,启蒙思想家对此理解不同。
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英国霍布斯在他的代表作《利维坦》中提到,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也是人民授予的。他坚持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们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洛克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政权不应干涉人民的财产。
法国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卢梭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依法治国,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和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的繁荣。卢梭坚决否定封建王权,热情倡导 社会契约 论和 人 民主权 说,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了人民的权利,撕毁大家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契约,践踏公共意志,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19世纪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被称为 社会达尔文之父 。他大力宣扬社会自由进化的思想,并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理论依据,其理论出发点建立在 政治不干涉主义 的思想基础上。他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限制个人的自由,加重人们的负担,妨碍社会的发展。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题目、观点、三点史实论据、结语。任选材料一个观点即可,毋须整体论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