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
|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
1845年
|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
1858年
|
《天津条约》规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
1864年
|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骨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
19世纪末
|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教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
20世纪初
|
时人称:“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
1919年前后
|
陈独秀指出:“‘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
1924年
|
孙中山认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因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
1935年
|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