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前,钦差大臣林则徐曾延请美国传教士伯驾翻译了瓦泰尔著《国际法》中的三个章节,但还没有汉语的国际法全译本。不懂国际法致使早期中国的谈判者犯了许多大错误:他们在关税自主、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等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轻易作出让步,而在诸如外交代表驻节和陛见不行磕头礼之类平常的、无关宏旨的事情上拼死相争。美国传教士兼教育家丁韪良目睹中国急需外交指南,决心翻译一部国际法著作。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他开始翻译惠顿的《万国法原理》,希望以此表明,西洋人有一些约束他们国际关系的原则,并不一味依靠野蛮的武力,也希望他的译本能促使不信基督的中国政府承认基督教的精神。急于了解西洋外交的恭亲王,很急切地想知道国际法。通过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帮助,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总理衙门。
——改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国际法在
“西方与世界
”关系的框架下,就是一部自身与外部世界对立的历史,也是用自己的
“国际法
”规训外部世界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
“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
”叙事逐渐淡出,但是,
“自由
”国家与
“专制
”国家或者法律国家与不守法或法外国家的叙事突现出来。……新近西方国际法学说的趋势试图将国际法的调整范围从国与国关系渗透到所谓不合西方自由民主标准的国家内部,从而为干涉打开口子。……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其用以规范西方世界内部的国际法和西方国家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国际法并不是一致的,这正是人们经常批评的西方国际法理论和外交实践中的双重标准问题,其不啻为西方与世界共处的一个文化障碍。……观察国际法在西方国家内部的演变,可以发现国际法为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所干扰……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谁有足够的实力来解释国际法。
——改编自苏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引进国际法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清廷外交的变化。(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国际法的特点,并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谈谈你的建议。(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