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1.2017—2018学年度广东省汕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9 浏览数:715

一、单选题

1.

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2.

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往往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卿大夫竞相标榜的时髦风气,形成了 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的观念。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

A.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B.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政治动乱导致人才稀缺D.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

3.

下面是《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帝初年国家经济状况的记述

史书

内容

《史记》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两处记载都客观描述了真实情况B.《汉书》缺乏史学价值C.两处记载在史料上存在源流关系D.两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4.

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 高皇帝 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 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5.

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 ,后世对 加以注释称为 ,对 进行阐发称为 ,此外还有 正义 集解 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  )

A.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B.是统治人民的工具C.流派众多各有侧重D.兼容并包内涵丰富

6.

关于宋人的饮食,《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发生转移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农耕技术加快发展D.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7.

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D.缓和社会矛盾

8.

明代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负责监察)三个中央机构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司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这一制度(  )

A.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B.架空了内阁的职权C.防止了内部党派斗争D.使皇权进一步集中

9.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B.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D.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10.

鸦片战争后,许多来华传教士通过著书、办报等方式向中国介绍古希腊罗马。在他们笔下,欧洲的古典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这些活动(  )

A.表明传教并非其来华真正目的B.摧毁了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自信C.旨在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1.

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 以太说 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

A.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C.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D.目的是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12.

1861—1895年,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法学教科书仅18部,均为美、德、法、英、瑞士、荷兰等欧美国家的法学著作。清末翻译日本政法书籍渐成潮流,翻译量达200多种。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13.

1918年后,北洋军阀政府和各省的军阀统治者都曾发布命令或张贴布告,要求严防和查禁 过激主义 ,认为 其祸甚于洪水猛兽 ,应 严加防范,以遏乱萌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封建军阀对共产主义的恐慌B.反帝反封建运动蓬勃兴起C.民主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

14.

表: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1943) 

资本关系

资本额

占华北煤矿资本%

产量

占华北煤矿产量%

中日合办

130 950 000

4511

554 322

3223

日资独办

159 330 000

5489

13 779 201

6777

合计

290 280 000

100

20 333 523

100

上表反映出 (  )

A.中日间经济矛盾日益尖锐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产业

15.

表:1958—1965年全国邮路总里程(单位:公) 

年份

邮路总长度

机动运输工具邮路

非机动车运输工具邮路

1958

3012890

493815

2519075

1959

4206109

536485

3669624

1960

4085079

530468

3554611

1961

3187998

498904

2689094

1962

2665488

487138

2178310

1963

2865453

511078

2354375

1964

3064732

535992

2528740

1965

3492766

575663

2917103

由上表可知该时期 (  ) 

A.受当时政策影响邮路发展缓慢B.邮路建设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C.我国逐步建成了现代化邮政系统D.现代邮路在调整中呈快速发展趋势

16.

1964年开始,国家在湖南、陕西、四川、广西等地区共审批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也搬迁了东部的一些企业,部分项目要求 靠山、分散、隐蔽 。这一措施产生的背景是,当时(  )

A.我国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B.左倾 思想长期得不到纠正C.农业与重工业比例不协调D.面临比较恶劣的国际外交环境

17.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色诺芬和修昔底德的史学著作中都有大量演说词。据统计,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甚至出现了141篇演说词,约占全书的1/4。这一现象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著作(  )

A.是当时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B.注重阐发撰述者的主观感受C.受当时雄辩学的影响较大D.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真实纪录

18.

十二铜表法规定妇女无权将财产留给儿子或女儿;公元前169年,法律规定,财产超过十万塞克斯特的富人不能指定女性为继承人;公元前18年,法律规定,有三个孩子的母亲拥有管理财产的权利。由此可知(  )

A.歧视女性是罗马法的立法原则B.罗马法对社会发展具有适应性C.女性在家庭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D.维护有产者利益是罗马法的使命

19.

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这一观点(  )

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

20.

中世纪,英国贵族在安排婚姻时,更注重与爵位继承人而非工商业者联姻。到了17世纪,贵族为了获得巨额嫁妆与富商女儿结婚的现象日渐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强化B.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C.工商业者成为社会引领者D.新制度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21.

1778年,美国人塞缪尔·亚当斯说: 在每个王国、政府或帝国都必须有一个最高的立法权力,以权威的方式将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这一观点(  )

A.在美国建国之初未得到有效执行B.否定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C.主张以英王作为美国的国家象征D.肯定了美国实行共和制的合理性

22.

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

A.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D.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23.

根据苏联东部六家石油企业的统计,1941年1月1日工作的妇女为4692人,占工人总数的9%,一年后,妇女的人数增加到7002人,占工人总数的48.5%。同一时期,苏联其他工矿企业中,女性工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这反映了苏联(  )

A.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B.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社会化生产促进了女性的解放D.人民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牺牲

24.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设立了一系列电台,如美国的 自由欧洲电台 解放电台 德国之声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 澳大利亚国际广播电台 。西方国家积极设立国际广播电台的目的是(  )

A.推动国际联系加强B.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C.开展意识形态攻势D.促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汉代的 受鬻法 规定,年满九十岁的老人,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一石粟米。汉成帝时,又将这种待遇的年龄降到七十岁。汉高祖曾下诏说,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也要求每年年初要派人慰问老人,赐予布帛酒肉,认为这样才能给天下子孙树立榜样。《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

——据赵凯《良举善政下,汉代老人缘何不幸福》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英国各界对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1909年实施的《养老金法》规定,年满70岁(1901年英国男性的预期寿命为51岁)、品行良好、勤于工作的英国老年公民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该法的补贴标准是每周1—5先令,相当于一个工人周薪的五分之一。该法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对老年人的责任,落实了由谁养老的问题。
1925年,《养老金法案》实施了部分缴费性养老金计划,缴费由个人与雇主分担,补贴标准增加为每周最高10先令。1940年,英国政府将女性退休年龄降至60岁;1965年,男性退休年龄降至65岁。65岁和60岁成为男女领取国家基本养老金的起始年龄。2011年英国公布的《养老金法案》规定,英国女性65岁退休标准将提前在2018年11月前实行;而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间,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提高到66岁。

——据唐军《20世纪英国养老金制度的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尊老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养老政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

年份

省、市分布

区域分布

1912

北京1

华北1

1918

北京、天津、太原各1

华北3

1921

上海2、北京、南京、天津、太原各1

华北3、华东3

1922

上海2、北京、南京、天津各1

华东3、华北2

1925

北京10、上海3、南京2、武汉2、天津、唐山、成都、西安各1

华北12、华东5、华中2、西南、西北各1

19271928

北京3、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

华东6、华北3、华中、华南、西南各1

1936

北京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

华东6、华北4、华中、华南、西南各1

1938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暂迁者2

西南8、华东3、华中、华南、西北各1

1944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

西南11、华东5、西北3、华南2、华中1

1947

上海4、南京2、北平2、天津2、广州、西安、杭州、金华、安庆、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开封、太原、兰州、厦门、桂林、贵阳、昆明、沈阳、长春、台北各1

华东13、华北5、西南4、华中3、华南2、西北2、东北2

1948

上海4、北平3、南京2、天津2、广州、西安、杭州、金华、安庆、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开封、太原、兰州、厦门、桂林、贵阳、昆明、沈阳、长春、台北各1

华东13、华北6、西南4、华中3、华南2、西北2、东北2

解读材料,从中提取有关民国国立大学发展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四、材料阅读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北朝的魏,在太武帝被杀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和鲜卑族内部矛盾都显著地发展。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当权,开始有意识地采取步骤,促使鲜卑族汉化。魏孝文帝奉行并发展了这个政策。484年至486年间,北魏在官员待遇上实行俸禄制,在土地制度上实行均田制。这都是为适应汉族社会情况而进行的改革。493年,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此后,他下诏禁胡服胡语,并把鲜卑姓改成汉姓,鼓励鲜卑人跟汉人结婚。这一汉化政策,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对北魏政权的拥护,扩大统治的基础。但南迁后的鲜卑贵族和防守北疆的鲜卑镇将之间在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上的差异,防守北疆的鲜卑士卒的贫困化,以及汉化政策的强制性,都足以促使鲜卑族内部矛盾的发展,这又很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而魏孝文帝时人民起义的不断,497年以后对南齐连年战争的无功,也都说明当时政局的不稳和国力的衰弱。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意义。(6分)

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欧洲国家自顾不暇,不能向中国提供武器和技术援助,中国政府遂向美国寻求帮助。美国虽同情中国,但出于对当时美日关系的考虑,在对华援助上相当谨慎。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两笔共计4500万美元的贷款,但规定 其用途仅限于购买民用物资 。1940年秋,日本侵占印度支那北部,随后,日、德、意三国轴心成立。美国遂向中国提供了第三笔2500万美元的贷款,但仍规定这笔贷款不能用于购买武器。1940年12月1日,美国同意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其中2500万美元可以购买武器,这是美国第一次向中国提供军援。1941年下半年,鉴于日军已占领中国海南和印度支那,美国增加了对华援助。罗斯福批准提供269架战斗机和66架轰炸机用于中国及邻国抵抗日军的活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同时欧洲的局势也在恶化。为了确保中国作为早期对日作战行动的基地,并确保中国不要退出战争,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建立由蒋介石任最高指挥的中国战区。

——据《美国陆军军史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迪威出使中国》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及二战进程产生的影响。(6分)

2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沈家本,1840年生于浙江吴兴,43岁考中进士。沈家本从24岁开始在刑部工作,对司法事务十分熟悉,考取进士后,更 专心法律之学 ,并 以律鸣于时 。从 1892年开始,沈家本历任天津、保定知府。1901年重归刑部担任右侍郎。同年,清廷下诏变法。1902年,沈家本成为首任修订法律大臣,执掌修订法律馆。1906年,沈家本被任命为近代中国第一所中央官办法律专门学校——京师法律学堂事务大臣。他以 会通中外 为办学方针,为中国近代法学研究和教育打开良好开端。1910年,沈家本兼任资政院副总裁。次年,任法部右侍郎。1911年,受顽固派排挤,沈家本结束十年的修法生涯。沈家本主持修律的主要成果是《大清现行刑律》。这虽然仍是一部旧式刑法,但该法删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禁止刑讯、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律例,统一了满汉刑律。这些意味着传统法制创新的开始。沈家本主张对中外法律要 损益而会通 。他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严苛、威慑力,实质是为专制服务,而西方法律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又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

——据李贵连《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在法律方面的成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法学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