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1.2017—2018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34 浏览数:310

一、单选题

1.

《札记—王制》载: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又规定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些规定(  )

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2.

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3.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

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4.

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入仕方式

唐德宗

公元779804

唐宪宗

公元805年—820

唐文宗

公元826840

唐宣宗

公元845年—859

门萌入仕者

10

4

3

1

进士入仕者

13

17

19

20

A.科举制度的影响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分散相权的需要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5.

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 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汉初实行郡国制

6.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  )

A.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C.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D.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

7.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 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 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8.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

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9.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 临时秘书机构 (  )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10.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 万年和约 ,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 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2.

蒋廷黻说: 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 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

A.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

13.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4.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5.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16.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 大胆尝试 (  )

A.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B.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17.

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抗战四年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指挥。这反映出(  )

A.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B.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C.日本的侵略战争拖日本经济D.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

18.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 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 并具体规定 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 。这一规定(  )

A.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C.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D.表明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

19.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 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

A.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B.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C.以 一个中国 为前提D.反映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20.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1989年至2008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行政案件超过140万件,结案率为99.7%。这主要反映了(  )

A.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效果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国家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加强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21.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公民大会上说 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 最终伯利克里仍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

A.伯利克里对决策失误应该负责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C.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雅典民主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22.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 公民 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B.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23.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议会立法权力得到法律保障B.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到议会C.首相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D.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

24.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却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

A.采取强制措施保护黑人受教育权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C.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25.

有德国学者称德意志帝国是 半宪法的 甚至是 假宪法的 国家,更有德国史学家称德意志帝国的宪政机构是一畸形 怪胎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能说明其观点的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B.帝国宰相担任联邦议会的主席C.明确了内阁宰相对议会负责D.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26.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由此可知(  )

A.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改革比较彻底B.暴力革命的方式已经逐渐过时C.科学理论要顺应时代进步而发展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27.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列宁意在强调(  )

A.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C.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28.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指出:不发达地区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来满足人民的各种希望,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 异端邪说 。据此可知(  )

A.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逐渐提高B.经济不发达地区易陷入专制统治C.美国致力于战后各国均衡发展D.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冷战的手段

29.

1955年万隆会议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 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以避免 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 。与会国的这一立场(  )

A.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B.表明不结盟运动兴起C.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体现了求同存异原则

30.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边境上的苏联驻军,由10个师增加到54个师、100万军人,大有剑拔弩张之势。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由苏联挑起的边境事件竞达4189起之多。这些事件导致(  )

A.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被终止B.中国对外战略出现大调整C.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减弱D.美苏争霸中苏联转守为攻

31.

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 欧洲人的欧洲 。1964年,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新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 军事一体化 机构。这反映了(  )

A.法国是欧共体的积极推动者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D.北大西洋组织面临解散

32.

下表是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未经安理会明确授权对一些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

发动时间

战争

发动国家

发动理由

1999

科索沃战争

美等北约19个国

民主人权

2001

阿富汗战争

美等北约部分国家

反恐

2003

伊拉克战争

美英联军

伊有杀伤性武器和践踏人权

2011

利比亚战争

美等北约部分国家

人道主义救援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的进程面临严峻挑战B.恐怖主义成为多极化的最大障碍C.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仍不断加强D.安理会与北约之间关系日趋紧张

二、开放性试题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上半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48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8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0世纪初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5年袁世凯复辟。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0世纪初,英国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首次超过半数。

1917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上表为19世纪上半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必修一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三、材料阅读

34.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维新派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批评了清廷官员在对外交涉中的盲目无知,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对此后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产生了久远的影响。1902年,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决定改革旧法律制度。在清政府的要求下,英、美、日承诺,待司法改革完成时放弃 治外法权 ,但直到辛玄革命爆发,清政府的法律改革草案尚未完全完成,致使英、美、日的承诺成为空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 自8月14日上午10时起,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未能实现中国的修约目标,但却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两年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终于在《九国公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新生的苏俄政府自成立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 苏维埃政府废弃一切特权 。1927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经过国民政府不断地努力,到1930年5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0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一边倒 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 一边倒 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时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 一边倒 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