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2.2017—2018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32 浏览数:535

一、单选题

1.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有日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B.君父同伦掩盖了阶级等级差异C.家国同构的观念业已深入人心D.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紧密结合

2.

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3.

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 中书门下 ,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  )

A.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C.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D.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4.

明朝时 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渝,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 ,而顺治帝则明 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 ,且 凡有改正者 皆由皇帝亲裁。这说明清朝(  )

A.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C.内阁大学士有权参与中枢决策D.皇权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5.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清圣祖时期台湾地区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出处六年,郑经拒不接受招抚,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 《明清史料·丁编》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明清史料·丁编》

康熙二十二年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

《清圣祖实录》

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廿一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康熙起居注》

A.清圣祖长期坚持统一原则B.清廷给予台湾很大自治权C.清圣祖加强对台湾的统治D.清圣祖倾力平定台湾叛乱

6.

王国斌认为,到明清时代,中国的皇帝和地方精英之所以能够应对空间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治理挑战,基本上是因为从上往下的直接治理和从下往上的间接治理能够相互配合。这表明(  )

A.官僚政治不断成熟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家国同构一脉相承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7.

有学者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大量战俘奴隶排挤了小农和小手工业者的个体劳动,雅典的经济表现为土地和财富的集中化,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集中动摇了城邦赖以存在的基础——小所有制经济,从而导致城邦危机的加剧。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战争的破坏使雅典民主政治跌入低谷B.城邦体制无法适应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城邦工商业经济受到战争的巨大冲击D.城邦至上主义促使希腊城邦走向联合

8.

恩格斯说,罗马法 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这说明罗马法(  )

A.有助于缓和居民之间的矛盾B.对近代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9.

1784年,托利党人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抬头,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由此形成惯例。这说明英国(  )

A.首相加强了对决策的控制B.君主立宪制得到逐步完善C.内阁受到议会下院的牵制D.内阁成员与首相的共进退

10.

2018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一周年之际,因美国共和、民主两党之间未能就政府长期预算案达成妥协,联邦政府暂时停摆。材料旨在表明美国(  )

A.充分维护民主制原则B.两党之间的相互对垒C.遵循了分权制衡原则D.保障了总统制共和制

11.

下表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经济变化表(1852年为1)

 

  

 蒸汽机

  棉纱 

   工业投资

1852

1

1

1

1

1

1

  1869

3

358

26

344

157

2

下列解读合理的是 (  )

A.帝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B.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化进程C.法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结构D.政局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2.

有学者认为,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富强和后发赶超从来就是容克和资产阶级首要的共同目标集权政 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威权主义是后发赶超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德国(  )

A.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民主化的滞后性B.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长期客观存在C.存在立宪为虚专制为实的政治特征D.现代化发展方向存在历史的必然性

13.

自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里,列强在中国沿海和内陆的一些城市中强行建立起各种归属外国侵略当局直接管辖或监督管理的专管租界租借地和外人居留地,且这些租界或类租界区往往按照占领者母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和定型。材料表明租界(  )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B.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C.集中呈现西方的政治文明D.兼具近代化的动力与阻力

14.

面对西方殖民者武装侵略的危局,一部分中国人产生对西方侵略中国的强烈道德反感,更加仇视西方,一部分开明官僚和知识分子则或被动或主动地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这种现象(  )

A.催生了社会思想认识上的二元性B.导致社会阶层出现新的两极分化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D.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15.

徐中约分析称近代某一事件后 幻灭和失望导致了逐渐升级的反满情绪,并把公众的情悠转向了革命的事业。 该事件(  )

A.是为了应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B.导致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加剧了清政府地方之于中央的离心倾向D.使得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

20世纪初《民吁日报》以鲜明的言论表达了对某运动的支持: 自今日以往,凡官吏有查卖我路矿,侮辱我国体者,必号位陈诉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裁判焉。凡外人有觊觎我主权,侵削我领土者,必反复开导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挽回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权观念和民族意识B.该运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C.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近代国家观念D.该运动结束后官民矛盾得到有效地缓和

17.

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 大变局 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 共和 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这一时期是指(  )

A.洋务运动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

18.

1927年7月,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顾向布留赫尔建议中共在南昌起义后应南下广东,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府,也便于获取苏联的援助;同年8月,毛泽东则指出 去广东是错误的 要在湖南开展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以上主张(  )

A.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有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C.都是对民主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D.改变了中共对城市中心论的认识

19.

1938年国民党制定(各级农会调整办法)称 我国农民运动,自民国十六年以来,渐趋消沉,工作几近废弛,标此抗战建国时期,本党负有领导农运之贵,亟应唤起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民之国家意识,实为当务之急。 这反映当时国民政府(  )

A.有意同共产党争夺农民领导权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致力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20.

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发斯坦指出, 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 。据此可知(  )

A.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加速了 上海事件 的爆发B.日本借发动 上海事件 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C.上海事件 的爆发迫使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D.上海事件 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1.

下表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五县县级女参议员统计表(局部)?,且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据此可知(  ) 

县名

女参议员数

占全体百分比

县名

女参议员数

占全体百分比

延安

18

22%

固临

3

9%

赤水

8

14%

淳耀

4

9%

鄜县

9

14%

靖边

6

7%

同宜耀 

3

10%

庆阳

5

6%

盐池

4

9%

安塞

4

5%

A.三三制的民主原则得到了较好贯彻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得到了提升C.社会各阶层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D.边区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22.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长期目标是鼓励发展一个有能力抗衡苏联,并对美国资本渗透开放的相对强大而友好的中国,并在国共争端中采取调停的策略以平息政治上的纷争,最终却 丧失了机会 。这能够说明(  )

A.美国希望中国抗战结束后能迅速恢复和平B.美国的对华政策服务于其战略和经济利益C.美国的利益诉求与中国现状之间存在差距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符合中国利益

23.

当前俄罗斯国内对十月革命仍然评价不一:右翼学者认为它使俄国偏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中断了俄国的自然发展进程;左翼学者认为它对于俄罗斯和全世界劳动者的生活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大规模建设新社会的创造潜能;俄罗斯政府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则经历了一个由全盘否定到 无害化 处理的过程。这说明(  )

A.研究者的阶级属性影响研究成果B.评价者的意识观念影响评价结论C.十月革命的属性和影响必须厘正D.叙述者对历史的叙述必须要客观

24.

历史上某一时期,面对党内部分人员所持 民主党派应是共产党的外围,由与我党有距离到无差别 的观点,毛泽东明确表示:认为民主党派是 一根头发的功劳 一根头发拔去拔不去都一样 的说法是不对的,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要团结他们,要给事做,尊重他们。据此可推知(  )

A.国家发挥政协活跃国家政治生活之职B.政协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政协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D.此时正值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际

25.

有学者提出,在国际关系史中,一个新的重要国家崛起,总会打乱国家间已有的平衡及破坏既定的国际行为模式。下列史实最符合上述论断的是(  )

A.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B.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打败英军建立共和政体C.日本明洽维新后迫使西方放弃不平等条约D.中国随改革开放崛起使美国战略近心东移

26.

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海峡两岸对孙中山的研究日益趋同,更倾向于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来研究孙中山生平活动及其思想。这种研究表明(  )

A.学术的意识形态特色鲜明B.统一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C.研究受政治因素影响深刻D.两岸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

27.

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给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日本、韩国的经济腾飞。从中可以看出(  )

A.战争冲击了亚太的经济格局B.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发展C.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D.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28.

2016年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中有文章称:一方面,英、德、法不顾华盛顿方面的反对加入亚投行;另一方面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加上欧洲的国家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给打造一个能在世界政坛作为一股超级势力行事的欧洲联邦的精英工程蒙上了阴影。这说明(  )

A.西方国家间矛盾无法调和B.美国的霸主地位日益衰落C.西方民主制度的固有缺陷D.多极化趋势冲击旧有格局

29.

如图所示,2014年,美国就乌克兰事件(2013年底—2014年持续的因乌克兰亲俄派总统终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强化和俄罗斯关系而引发的内乱)极力敦促欧盟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手段。这反映的现实问题是(  )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霸权主义D.单边主义

二、材料阅读

30.

(20分)【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方媒体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极为关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纽约时报》认为,中国未来的钥匙在于 改革 而非 革命 ,如它在1911年10月15日的社论 中国的变革 中,肯定了义和团运动以来清政府在内忱外患情势下的改革,认为 改革帝国政治,引进现代技术,根除腐败,逐渐建立一种百姓可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体制 等措施的改革方向是对的,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只是这些改革来得有些迟。1912年1月4日《纽约时报》发表了社论 袁世凯的抗争 ,坚持认为只要使清王朝真正代表民众的意愿,那么保全王朝统一的立宪君主制可能会随着中华民族逐渐民主化而取得成功。但由于改革政策的 支离、拖沓 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摘编自1911—1912年《组约时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原因和内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初清政府的改革。(8分)

31.

(20分)【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政治领域也出现了要求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呼吁,以及争夺和平主导权的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指出:帝国主义战争是反人类的;建议各交战国政府立即休战,进行公正的、民主的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作为无产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后的第一个外交文件,揭开了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国会提出了《世界和平纲领》,即 十四点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美国认为建立战后和平的若干相互关联的几个原则。第一,通过实行公开外交、航海自由、门户开放、贸易平等载减军备等,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以维持和促进和平(第1—4点);第二,调整殖民地并改革殖民国家的管理,调整欧洲各国的边界并实行民族自治(第5—13点);第三,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特定盟约的大小国家都能参加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保证各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第14点)。尽管这些计划来自不同的大陆但却惊人的相似。

——摘引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一战期间俄国与美国关于和平的思想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与美国和平思想的不同点。(8分)

32.

(20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尽管孙中山政治主张的表述概念开始并非共和,但他还是被鼓吹共和的国人视为先驱。《警钟日报》在1904年12月连续刊出一批 共和 志士呼应孙中山思想和推崇孙中山本人的文章。先是连载署名 共和复汉生 的《论中国民族主义》,后又刊登 共和 来稿(孙逸仙)书后),其中说, 夫逸仙,粤党之魅杰,西学之巨擘,国夙倡导民权自由之说,而最富民族思想者也,生平执持民族主义,欲挈两广为根据,以光复祖国,建设共和政府,以与世界列强相竞争

——摘编自桑兵《从梁启超到孙中山:清季共和先驱的易位》

材料二 1928年的国民党在八个方面具有宗教性质:总理唯一,自孙文后不再设立总理;举行纪念周;遣像鞠躬,这是偶像崇拜的表现;庆祝总理诞辰等。例如党员所举行的总理诞辰庆祝会比孔诞、佛诞和耶诞的庆祝会还要认真, 就把原来的真意义和革命性都失却了

——摘编自刘家峰、王森《革命的耶稣:非基背景下教会人士对孙中山的形象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前30年对孙中山的两次定位,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评价孙中山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共同特点。(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