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东汉)王充《论衡》
作品
曹操形象
作者和身份
创作环境
《三国志》
治世之能臣
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
1.以魏为正统
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
《裴松之注三国志》
叛汉逆臣
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
1.受伪魏论的影响
2. 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
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
二、材料阅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统领护卫),以给(供给)使(出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资活通鉴》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三、开放性试题
唐代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敗,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 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
四、材料阅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