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2017—2018学年度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8 浏览数:641

一、单选题

1.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 蓬蒿藜藿 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 南鄙之田 ;宋郑之间的 隙地 (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2.

下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3.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官府募民耕作C.田庄规模生产D.封建政府佃农

4.

北宋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  )

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5.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6.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 火车的发明 大清帝国的衰落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逐渐缩小的世界 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7.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已成为 日不落帝国 B.拓展世界市场C.工业革命D.奴隶贸易

8.

耶鲁大学资深史学数授彼得·盖伊在其著作《启蒙时代》中写道: 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 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 。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9.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10.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 

1830——1833

1868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11.

1905—1908年间,中国共设厂220家,全部资本达7319万余元,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有九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推行新政奖励实业发展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2.

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

A.人民收入迅速增加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13.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的援建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许多新兴项目先后投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建设(  )

A.完全由苏联援建B.调整了工业布局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结构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4.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15.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6.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 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17.

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18.

1933年,为了保证美国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方法与措施,罗斯福政府(  )

A.实行美元贬值策略B.颁布工业复兴法C.建立失业保障制度D.签署劳工关系法

19.

有观点认为: 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材料认为(  )

A.新政延长了经济危机B.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的力量C.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D.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0.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的中间优秀分子加入 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 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B.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势力大举入侵苏联

21.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2.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3.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 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24.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25.

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 一带一路 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B.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抖二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 。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 ,要求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早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诚: 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 要求: 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0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19)》

材料二
1948年,通货膨胀严重,上海市排长排队抢兑黄金
1948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 金圆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8分)
(2)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8分)

28.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 过得很富裕 ,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 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小说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谈谈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联。(6分)
(2)试从材料二中 焦虑的时代 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慨括40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 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的。(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