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3.2019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5 浏览数:1599

一、单选题

1.

汉初提倡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的黄老学说, 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B.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C.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D.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2.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 专业户 。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3.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 恪守条约 。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D.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

4.

英国传教士米赫斯认为: 革命军确有进步及改革之能力与走向,此清朝所绝不能有所表示者……如基督教国家对此运动加以阻挠而打倒之,诚为大可惜之事也。至其所奉特异的基督教,虽仍有可议之处,然已远胜于中国人一向之偶像崇拜矣……对于双方战争,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旋涡,避免与各方面发生任何政府间的关系。 这表明米赫斯主张(  )

A.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中立政策B.避免英国介入义和团运动C.对辛亥革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D.对北伐战争奉行中立政策

5.

史家陈旭麓说: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些变化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 下列不属于材料中的 布新之举的是(  )

A.轮船招商局B.福州船政局C.派遣留学生D.发昌机器厂

6.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 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 革命 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 造反 这主要表明(  )

A.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B.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C.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D.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7.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

A.强调信念一致B.强化公仆意识C.充实人民语言D.彰显平等精神

8.

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 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 此次会议(  )

A.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纠正了 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9.

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 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 解放军开始 转到外线 的重大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0.

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这部宪法 (  )

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D.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11.

1970年10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名称,这被认为是 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据此判断,美国(  )

A.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B.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C.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D.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

12.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B.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C.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D.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13.

《罗马法史》记载:“《十二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 要式买卖 ,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 这反映了《十二表法》(  )

A.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B.不保护异邦人权利C.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D.调节帝国经济纠纷

14.

下图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白银的流向图。这表明(  ) 

A.世界白银流动推动新航路开辟B.美洲国家能独立主导白银输出C.西欧国家以白银对外资本输出D.中国和印度是白银主要输入国

15.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不列颠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 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

A.奉行贸易保护政策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维护工业垄断地位D.推行专利保护制度

16.

《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 由此可知当时(  )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C.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17.

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赫鲁晓夫的改革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8.

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我们决不开动印刷机印制货币和债券,决不采纳顽固的破产主义者的意见,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政府(  )

A.奉行凯恩斯主义B.有限干预经济C.完全地自由放任D.有效缓解危机

19.

下表据《全球通史》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催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扩散协定的原因不包括(  ) 

时间

协定

1963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1967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

1967

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1968

在现有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1971

海底禁止核武器的协定

1971

禁止使用生物武器的协定

1972

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A.古巴导弹危机发生B.军备竞赛回归理性C.各方力量积极推动D.冷战局势得到缓解

20.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观察右侧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B.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 入常 D.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

二、材料阅读

21.

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

——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 同中书门下 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 参与朝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 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2分)

22.

(10分)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年)

年份产业

1945

1946

1947

国营

民营

国营

民营

国营

民营

基础工业

200

800

8

762

439

561

民生工业

61

939

271

729

381

619

出口矿产

1000

00

1000

00

1000

00

——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

材料三 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 虚盈实亏 ,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12分,此题为扬州市2018年度高中生 小论文 大赛试题)20世纪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与调整引发人类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在1932年五年计划开始后确立的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一些尚未开发的可利用资源,在40年中数百万这样的工人将新资源投入生产之中,保证了工业产品的迅速增长。人力和原料使用的浪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经常为数量而牺牲质量,消费品经常质量很差而且也时常短缺,因为苏联将大部分的工业成果与质量管理人员都投入到了希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备生产中。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就 经济体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四、材料阅读

24.

自由和民主是很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约翰·密尔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这种民主的基础必须是自由主义的,其前提是政府及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利的明确划分。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这种民主的形式必须是代议制。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是大众参与原则与精英统治原则的完美结合,是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的高度统一,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

——摘编自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

材料二 美国的立国之基可以说基本上是古典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杰斐逊关于人类拥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权的 自明真理 正是洛克对人的天赋权利的论证。美国的建国之父们相信,美国人作为人所应拥有的这些权利先于建立在他们身上的任何政治权威。所有这些权利及从中派生出来的其他相关权利构成了由个人自主的私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英美这样的国家,政体的自由化远远先于政体的民主化。在1830年时,英国尽管也许是当时欧洲最民主的国家,却只有2%的人口拥有选举权;这个数字在1867年上升到7%;在1880年,上升到40%。众所周知,在美国,黑人阶层长期被排除在选举的大门之外。

——摘编自布公《为什么民主必须是自由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约翰·密尔关于民主的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怎样限制国家(政府)权力的。(6分)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并分析说明英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征。(4分)

25.

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戴高乐曾说,为使复兴的欧洲大陆能有一个符合我们时代条件的平衡,我们觉得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法国方面认为,主要在经济上和我们一起实现一种最广泛的西方集团会带来许多好处……

——皮埃尔.热尔贝著,丁一凡等译:《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英国与 欧洲 之间没关系。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有一个帝国,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关于欧洲复兴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 最广泛的西方集团 而采取的重大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3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