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全国卷所有省区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9 浏览数:4495

一、单选题

1.

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 移风易俗 ,重建社会秩序。这表明分封制(  )

A.促进了诸侯争霸形成B.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C.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D.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2.

图1是西周时期的盛食器倗生簋及其铭文,铭文大意是: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这反映了当时(  ) 
图1

A.用以交换的货币尚未出现B.土地制度受到一定冲击C.政府对商业管控较为松弛D.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

3.

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此规定(  )

A.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B.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C.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D.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

4.

西汉初年一度 纵民铸钱、冶铁、煮盐 ,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B.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C.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D.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5.

633年,唐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并指示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唐太宗此举意在(  )

A.打击门阀士族影响力B.继承谱学优良传统C.整顿官僚队伍的秩序D.为科举制扫除障碍

6.

表1 

年份

赋税总收入

农业税收入

农业税收入占比

997

3559万贯

2321万贯

65%

1021

5723万贯

2762万贯

48%

1077

7070万贯

2162万贯

30%

表1反映了北宋时期赋税收入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业生产迅速衰退C.商帮不断发展壮大D.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7.

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这一变化表明江浙地区(  )

A.人口数量快速增长B.农业生产衰退C.经济作物种植扩大D.战争破坏严重

8.

据统计,广州的生丝出口量从1845年的6787担下降到1847年的1200担。对广州生丝出口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贸易政策发生了变化B.战争对广州破坏严重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生丝产量的大量减少

9.

1861年1月,清政府采纳恭亲王奕 的建议,在北京设立专门的中央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努力提高自身国际地位B.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C.顺应了外交形势的变化D.竭力满足列强的侵华要求

10.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 师夷 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这一 分化 (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C.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D.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

11.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法律,取消佃农享有长期土地耕作权的永佃制。在永佃制下地主不能随意收回佃农所租土地和增加租金。这一政策(  )

A.保护了广大佃农的利益B.有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12.

1925年12月,毛泽东指出: 我们为了革命得罪了一切敌人—全世界帝国主义,全国大小军阀,各地买办阶级土豪劣绅等一切反动派。 这次革命(  )

A.实现了各革命阶级联合B.以工农联盟为斗争形式C.达到了革命的最终目标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行

13.

1943年,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这一状况(  )

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C.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14.

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B.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D.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国际空间

15.

1978—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355亿元增长到9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9.9%上升到38%。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16.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在每年冬天的一次公民大会中,都会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出些官员,然后对其进行入职前训练及测试。这一做法(  )

A.强化了贵族对官场垄断B.有利于提升官员的基本素养C.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征D.确保了民主政治的顺利实施

17.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罗马帝国全部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从而消除了帝国北部居民的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卡拉卡拉皇帝此举(  )

A.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建立B.消除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C.维护了所有罗马人利益D.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

18.

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后,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选举结果影响组阁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C.议会对内阁没有制约权D.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

19.

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加强了州政府的权力C.削弱了联邦政府的权威D.维护了民主共和体制

20.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形成了 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 的工业贸易结构。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企业缺乏创新精神B.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C.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D.英国贸易政策促进贸易自由化

21.

1940年与1926—1927年相比,苏联工业品价格提高5.5倍,而农产品价格只提高2.32倍。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工农业经济比例失调严重B.工业化成就显著C.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D.农产品严重过剩

22.

表2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19631973

19%

38%

46%

19741979

-01%

08%

27%

表2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状况促使三国(  )

A.大力调整产业结构B.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C.提高民众福利水平D.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

23.

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称: 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 日本的这种追求(  )

A.改变了日本当时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C.冲击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4.

据统计,从1946年到1986年,联合国安理会共行使否决权223次,平均每年5.57次,其中95%以上是美苏两国使用的。这说明(  )

A.美苏两国争霸斗争激烈B.美苏两国控制了联合国事务C.联合国失去了公平正义D.联合国成为美苏斗争的舞台

25.

图2是一幅漫画,坐在 全球化 列车里的人说: 连通性 问题要怪就怪2008年的经济波动! 图中的路标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印度、法国等。此漫画反映了(  ) 
图2

A.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B.各国缺乏应对全球化能力C.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D.全球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这个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辞去殖民大臣职务。不久,他建立 关税改革同盟 ,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40%。当时上千名经济学家反对这种经济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最后对美国也会不利,但胡佛认为此法符合美国民族最高利益。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主张关税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挑起关税战产生的国际影响。(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材料二 在美苏关系面临所有这一切重大事态和1960—1980年期间发生过许多曲折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些有影响的趋势,使得国际力量体系比起较早时期的两极化在程度上大大削弱了——不仅第三世界的出现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而且由莫斯科和华盛顿分别控制的先前铁板一块的两大集团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分化。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产生的影响。(6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茅盾的小说《春蚕》是一篇反映春蚕丰收成灾的农村主题小说,发表于1932年11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六十岁的老通宝年轻时,他家就因为养蚕年年都好而 起来, 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稻田和十多亩桑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 。老通宝自从看到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通宝家败下来了, 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