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5.2018—2019学年度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8 浏览数:341

一、单选题

1.

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其中的《雅》和《风》中还收录有一部分平民创作的讽刺诗。这表明(  )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B.诗歌都是社会面貌真实的再现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诗经》中的诗歌都来自民间

2.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 以其学易(改变)天下 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 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学术力图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儒、墨两家与其他学派斗争激烈

3.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 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 三系 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4.

萧公权说: 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 天文 五师 两志所述,足知 天人相与 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5.

有人认为, 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古代书法具有 天人感应 的精神内涵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6.

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 汉音 秦音 。这一做法(  )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7.

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 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种 抗衡 的最终结果是(  )

A.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B.儒学吸收佛教理论获得新发展C.儒学的独尊地位遭到动摇D.佛教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

8.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的转轮排字盘,但后来却慢慢消失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  )

A.雇佣制盛行B.轻视科技发明C.劳动力过剩D.文化需求低迷

9.

图1《墨梅图》中的题诗为: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该画及题诗可以佐证当时(  ) 
图1 元·王冕《墨梅图》

A.花鸟画注重逼真描摹B.写意成为国画主要表现技法C.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D.理学观念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0.

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其小说《醒世恒言》写道:“(苏州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段描述(  )

A.可作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佐证B.是研究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C.是市民阶层崛起在文学领域的反映D.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11.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 异质 的思想系统(  )

A.批判传统的政治体制B.吸收 西学东渐 成果C.背离了传统儒学范畴D.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12.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这是中国 与世隔绝 的真正涵义。他强调的是中国科技文化(  )

A.排斥外来文化B.具有独立的特质C.长期领先于世界D.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13.

魏源主张: 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习之 并延(邀请)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驾驶攻击 。这表明魏源的主张(  )

A.摒弃了 贵华贱夷 的观念B.突破了传统的 天朝上国 心态C.开启了 师夷长技 的实践D.形成系统的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

14.

某一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 维新 一词的数量。对图2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图2 维新 使用次数(1890—1898年)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15.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 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了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明中国未来之路D.矛头直指孔子的守旧思想

16.

图3是一幅绘制于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的民国的青年人。该漫画反映出 (  )
图3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必要性

17.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 变法——自强 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18.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 主义 为时髦, 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 。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19.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的主张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20.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 在开辟 这条道路 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

A.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21.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中央的信中提出,国民党人要 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共中央此举旨在(  )

A.联合国民党共同挽救民族危亡B.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D.挽救濒于破裂的国共两党关系

22.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 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 该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  )

A.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C.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基础D.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3.

2010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2周年座谈会,会议指出:32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此处的 大觉醒 是指(  )

A.人们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B.人们重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D.使人们彻底认识到了 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

24.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的这一论断(  )

A.系统梳理了新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B.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C.抓住了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中的主要矛盾D.为 一国两制 构想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民(治理民众)也,择瘠土(贫瘠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消耗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摘编自(春秋)《国语·鲁语》

材料二 顾炎武认为,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故提出 众治 的主张: 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在地方管理问题上,顾炎武主张提高县令的品级,县令要选拔熟悉当地风土习俗之人担任;经考核合格,任职终身,不得调动升迁,并且其 子孙世世处焉。

——据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国语》中关于治理民众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顾炎武在国家治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8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 岷江导江 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和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科学发展的意义。(4分)

2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译书

国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1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科学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科学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 中体西用 的办学思想在专业设置中的体现。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0分)

28.

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 1920年,他又说: 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 进步有等级,不能一斑而就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

材料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②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4分)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种认识,并联系材料一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 社会主义 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 思想的相同之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