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0.2019届四川省绵阳市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6 浏览数:776

一、单选题

1.

《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2.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 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 讲议五经同异 帝亲称制临决 ,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3.

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 无出身 ,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  )

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

4.

明朝初年规定,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 ,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 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 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

5.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6.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般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 清朝汉学第一人 。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7.

下表为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时间

满人

汉人

1840

7

8

18641866

0

15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8.

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辆:1887年约为2054万两)

A.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9.

雅典舰队的水手和战士主要是由贫穷公民组成,他们是民主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公元前41 1年贵族寡头派桑德等利用舰队征伐西西里远离雅典的机会,在公民大会上取得多数票而废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A.平民政治地位极其低下B.民主决策成为时代风貌C.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民意D.废除民主制乃众望所归

10.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见下表),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 

16881689年,英法九年战争

1701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181720年,四国同盟战争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普选权

11.

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

A.共和政体违背民意B.帝制仍有社会基础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D.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2.


1800—1889年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

国家

1800

1820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89

英国

33

27

24

25

22

25

25

23

22

法国

9

9

10

11

11

11

10

11

9

德国

10

11

11

8

8

9

10

10

11

美国

5

6

5

7

7

9

8

10

9

俄国

9

6

7

5

5

3

5

4

3

据上表可知,19世纪末 (  ) 

A.俄国的农奴制阻碍了外贸发展B.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C.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更高D.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 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 ,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 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 。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12分)

14.

(12分)
材料
图7 
图7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 孙羊店 正店 ;③:灯笼
图7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7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 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 ,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9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898年8月,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协助变法。随着改革推进,新旧斗争。愈演愈烈,光绪帝感到 朕住几不保 ,密诏谭嗣同等设法营救。最终政变爆发,光绪帝被废禁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谭嗣同的密友大侠王五愿作保镖,护送其出京。日本公使馆也派人会见谭氏,愿设法保护。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表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旋及被处死,年仅34岁。留下的论著主要有《仁学》等。
作为戊戌维新运动中激进派的代表,谭嗣同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他认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外表忠诚谨慎,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也。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由此他高度推崇法国大革命,直言 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日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遍地球,以洩万民之恨 ,洋溢着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梁启超曾评言: 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谭嗣同的历史功绩。(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