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0.2018—2019学年度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7 浏览数:467

一、单选题

1.

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 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 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

A.民为贵,君为轻B.克己复礼C.仁义、王道D.仁政

2.

北宋程颐说道: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宗法观念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协调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

3.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权利的失控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

4.

有学者指出: 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 护国寺 ,有的称 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材料反映出(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成为正统思想
C.中国佛教取代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本土化

5.

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 行已有耻 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 自觉 。这种 自觉 表现在(  )

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C.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D.强化理学,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

6.

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 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 ,自称 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③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批判礼教的虚伪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他们提不出新社会方案的经济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8.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 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 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9.

(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 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 这一学派是(  )

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学派C.启蒙思想家D.自然哲学家

10.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哲学家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研究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D.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11.

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

A.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雅典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B.智者学派生活困苦,通过这种手段多收取学费以维持生活
C.智者学派主要由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组成D.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12.

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

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C.由经济形态决定D.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13.

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 火葬台 。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

A.违背传统基督教神学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宣传无神论的思想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14.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人类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15.

卢梭指出: 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的一种交通工具。 该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政府应充当人民的公仆B.政府权力来自国家主权C.公共意志即为国家法律D.按照社会契约成立政府

16.

恩格斯说: 18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影响深远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D.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17.

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这表明(  )

A.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18.

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 可以看出,从 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 多且易致 的原因是(  )

A.造纸术的革新B.雕版印刷的普及C.活字印刷的推广D.科举取士的需要

19.

元朝王祯为官 惠民有为 ,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C.首先提出了 重农抑商 的思想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20.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 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编者对 饮酒至酣 做了注释: 半醉也 ;《详刑公案》一书中 事系无辜不究 ,编者对 的读音做了注释: 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21.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22.

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
C.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23.

二重证据法是将 地下之新材料 纸上之材料 相互印证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 二重证据法 的是(  )

A.蒋庄遗址与《回忆蒋庄遗址的发掘》B.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 宫殿 复原图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24.

下图是一幅纸质的书法作品,内容是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判断合理的是(  )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因此肯定是商代作品B.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因此可能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C.这是秦代小篆,但秦代没有纸张,因此可能是汉代的作品D.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肯定是宋代的作品

25.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杂剧

二、材料阅读

26.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孔子具有 仁、礼、孝 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位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材料四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法家为建立 政治和社会秩序 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统治时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为适应这一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改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 正当的作用 必须遵循什么原则。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归纳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该现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27.

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以农立国,对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人们就定出一些节日,以调剂生活,增进群体活动的乐趣。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要求,促成了拜天敬神的仪式和咒术、禁忌等,并确定于特定的时间。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于是以祖配天、敬天法祖的思想和礼节,就牢牢地凝结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中。我国古来以孝治天下,所谓凡能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国。故 忠孝节义 四大德目,自古影响个人性格与立国精神,如清明祭扫,以示不忘先人;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之礼。

——摘编自蓝吉富、刘增贵主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l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 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1)阅读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传统节庆产生的因素。(4分)(要求:不得完全照抄材料原文。)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法国节庆文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