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6.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2 浏览数:694

一、单选题

1.

1913年宋教仁被刺,第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B.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2.

下表是1912年3月到1913年7月中华民国内阁总理任职情况表,从表中可推知(  ) 

内阁总理

就任时间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唐绍仪

19123

19126

人事任命与袁世凯冲突

陆征详

19126

19129

被参议院弹劾失职

赵秉钧

19128

19137

因宋教仁案称病去职

段祺瑞

19135

19137

镇压二次革命去职

A.袁世凯总统实行专制统治B.《临时约法》难以有效地推行C.说明了内阁具有内侍性质D.国民党开始出现腐化趋向

3.

护国战争期间,溃退、相持、观望,甚至倒戈加入反袁阵营是北洋军的看家本领,连跟随袁世凯最久、最为听话的张勋都勒兵不动,洪宪帝国的前途已经一目了然。这反映了(  )

A.北洋军反对袁世凯B.护国军是正义之师C.专制制度不得人心D.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4.

对下表关于护国运动胜利原因的表述,解释合理的是(  ) 

著作

观点

董方奎《梁启超与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获胜的功劳,首推蔡锷。蔡锷在云贵诸军中的崇高声望,团结各派势力,发动了云南起义。

张世斌、周玲《护国运动胜利 因素探析》

孙中山早在 二次革命失败后就开始继续从事反袁活动,号召党员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护国运动

李小峰《护国运动中华侨的重要贡献》

广大海外侨胞、侨团及留学生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

A.蔡锷的声望B.孙文的呼吁号召C.合力的结果D.侨胞的全力支援

5.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 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这里提到的企图是(  )

A.签署 中日民四条约 B.段祺瑞与黎元洪 府院之争 C.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D.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6.

压垮 二次革命 后,袁世凯厉行军民分治,否定此前由都督兼管民政的制度,并借用前清制度,以巡按使为一省民政长,而将都督改为将军,专掌武事。袁世凯此举意在(  )

A.打击革命势力B.优化地方民政C.复辟君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7.

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华工: 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C.中国华工技术水平高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8.

一些军政界人士鼓动张勋称: 黎、段两人断难并立,趁此机会,厉兵秣马,可以定乱为名,收服人心,借图大计。……中央麻木不仁,无力压制。似此政府,几类东周,有建义旗者,谁不响应? 以上材料说明清室能短暂复辟的因素是(  )

A.府院之争军阀割据B.前清遗老推波助澜C.张勋集团实力雄厚D.共和体制已成废纸

9.

根据下面这幅图,我们可以得出北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A.各派军阀割据和混战B.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冲击

10.

“……勋知国情,只宜君主,即公等卓见,亦早诋共和。兹方拥戴冲人,辄即反对复辟……若谓拥护共和,何以必摧残国会……”据此可知张勋(  )

A.反对孙中山民主革命B.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C.表达对段祺瑞的不满D.指出了议会制的弊端

11.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单位:人)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926

11770

50823

6984

14600

544

0

9

0

11

0

0

3459

0

3764

0

172

0

922

——摘自王建朗、黄克武《新编两岸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观察上表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交通价值观具有多样性C.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D.交通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12.

欧战以后,外人多在租界内设厂招工。 近时工厂以日英为多,工人工价之低,工作时间之长,童工之多,生活情状之恶劣,工业革命时代之惨状复现于中国,而政府无如之何,实领事裁判权之为崇也。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日英凭借着战争契机迅速扩张B.反思了民初工业化带来的弊病C.批判了民生主义未能富国强民D.阐明了工业未发达的深层原因

13.

下表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的情况。通过图表可知,与军费增长相关的背景是(  ) 

年份

岁出总数百万元

军费支出数百万元

军费占岁出总数的百万元

军费增长指数

1916=100

1916

4715

1594

338

100

1919

4958

22

438

136

1925

6344

2977

469

187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927》汪敬虞 P1419

A.农民起义不断B.参与国际战争C.国内匪患严重D.军阀混战不休

14.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B.新生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C.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的成就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习俗变迁

15.

黄彬到1911年冬春之际,剪辫风暴达到了高潮。清政府觉得已经无法抗拒,就于12月7日发布上谕: 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辫 。此令一出,不少清朝官员也纷纷剪辫。这表明(  )

A.清朝陷入空前孤立境地B.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C.辛亥革命取得重大成果D.辛亥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16.

陈独秀表示, 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 ,李大钊也明确表示,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之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据此可知(  )

A.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局限性B.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C.儒家思想已经被知识分子们所抛弃D.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17.

语言变革常常是文化变革的先导,白话作为语言正统地位的确立,确实带来了精神的解放和文化创作的进步。白话新诗、白话小说、白话散文、白话戏剧纷纷在此时应运而生。材料中所属情况出现在(  )

A.五四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8.

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 婚姻自由 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  )

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封建礼教开始遭到抨击D.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

19.

1917年7月,教育部下令凡是缠足的女学生,必须得放脚,未缠足的一律禁止缠足……在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凡是到省外学习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学生,回到家乡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这一现象说明(  )

A.禁止缠足成为国人共识B.新文化运动推动放足运动C.北洋政府致力移风易俗D.开化地区学生已完全西化

20.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醒》中认为: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绝望者为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这反映出(  )

A.具体表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C.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D.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思想文明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

——鲁迅《致许寿裳》

材料二 ……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他们有许多很鼓吹少年专讲科学,不要议论……)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既然如此,自然还是毒重的好……

——鲁迅《对于<新潮>一部分的——致傅斯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潮》创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还不止此。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

——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 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等。

——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有人创新文学之论 的内容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