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9.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0 浏览数:1493

一、单选题

1.

隋炀帝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A.巡游江南B.征讨高丽C.巩固统一D.开发江南

2.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所辖州(郡)县和民户数表

时间

地区

比率

比率

民户数

比率

太宗贞观

全国

5

5

306

111

195

33%

67%

1408

554

854

34%

606%

3041871

1370569

1671302

41%

59%

玄宗天宝

全国

7

8

321

117

204

34%

66%

1570

634

936

404%

56%

8973634

4922183

4051154

584%

416%

——摘自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上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A.南方发展超过北方B.北方户口多于南方C.南北方发展不平衡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

唐太宗 以天下为家 惟贤是与 。既用 西北骁武之士 ,又用 东南儒生 ;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4.

唐朝前期地方行政制度为州县两级制,到唐朝后期,本为监察区划的 逐渐成为一级实体行政区划,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这种变化说明唐朝时期(  )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继续完善C.中央政府权威不断削弱D.地方政府掌控军政大权

5.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诏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棉等。其余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并用。违者科罪。材料反映唐朝(  )

A.贞观之治局面B.开元盛世局面C.商品经济发展D.手工业的发达

6.

《旧唐书》载: 许敬宗等以其书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乃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比类升降,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时人谓之 勋格 。 据此判断分析造成的影响(  )

A.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落B.杜绝了门阀士族入仕途径C.开始打破了士族庶界限D.增强了地方豪强政治势力

7.

唐贞观初年,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如突厥人 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大约 50000人左右),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当时(  )

A.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B.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C.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8.

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正如胡戟先生所说: 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 。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9.

唐朝时期《贞观政要》记载: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以下选项最准确的是(  )

A.唐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贞观年间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D.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

10.

唐朝统治者名正言顺地使知识阶层摆脱了以往忽而是 公卿、大夫、士 中的 ,忽而是 士、农、工、商 中的 ,忽而属于统治阶级,忽而属于被统治阶级那样的尴尬地位;而且在观念上, 在对待知识阶层的态度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  )

A.导致了知识阶层身份的降低B.促成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C.确立了儒家思想国家意志化D.抑制了封建传统文化的发展

11.

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 罗马和平 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 自立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天可汗 的由来B.羁縻府州的施行C.均田制度的推广D.遣唐使船的往来

12.

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13.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以下史事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

14.

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 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无取臣属,朕祇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 材料表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

15.

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 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 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

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16.

(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 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

A.安史之乱B.甘露之变C.玄武门之变D.开元盛世

17.

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公元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

18.

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  ) 

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

后唐

李存勖

养子杀父继承

14

后晋

石敬瑭

死后传位侄子

14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二、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经过唐太宗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所做的贡献。
(2)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却依然维持150年。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统领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分统三十六侍郎,执行部务。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史令二人。
在地方,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 妙简良能,出为牧宰 。擢 仁明著称 的广汉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擢 治术尤异 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④, 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 。任 达于从政 的房恭懿为新丰令, 政为三辅之最 。文帝又以 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 ,下令 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 。这些措施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政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