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时段)
|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
1907年
|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
1910年
|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
辛亥革命时期
|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
五四运动前后
|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
1921年后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