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6.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2 浏览数:447

一、单选题

1.

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通过了五星红旗方案,当天周恩来指示赶制一面国旗,一位叫赵瑞文的女工废寝忘食地赶制了三天三夜,缝完最后一针时她激动万分,热泪夺眶而出,10月1日这面国旗被毛主席亲自升起。这说明(  )

A.五星红旗是国家和主权的象征B.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期待C.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2.

毛泽东在政协筹备会上说,政协的任务就是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联合政府成立后的工作重点是肃清反动派的残余、恢复经济和文化教育。这里提出成立 民主联合政府 的出发点是(  )

A.为了迅速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鼓励国民党政权、团结更多民主人士C.指出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重点D.明确了新政权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

3.

下图为柳亚子先生参加某次会议的代表证这次会议(  ) 

A.暂时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总理C.确立了独立自主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 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

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国内连续发生了四次物价飞涨,如下表所示。

时间

区域

第一次

19494

平津地区起始,波及华中、山东和苏北地区

第二次

194978月间

包括平、津、沪、汉和中原地区

第三次

194910月中旬

以京、津、沪、汉为中心地点

第四次

19502

主要是上海

物价飞涨在政治上(  )

A.严重扰乱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B.直接影响新政权的社会认可度C.阻碍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D.给国家外部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6.

1951年《人民日报》报道: 他们把自己亲生的儿女,送到志愿军中,叫他们努力杀敌。来保护自己分得的土地,保护成千成万人的父母子女,保护自己的祖国。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新中国是一个严密的命运共同体B.土地改革为工业建设扫除了障碍C.农民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和新政府D.阶级观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7.

下表是1950—195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主要国家比较表(单位%)

年度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平均增长速度

348

9

5

22

环比增长速度以上为100

1950

1364

18

15

1056

1951

1378

15

1071

1034

1952

1303

15

1033

977

——(《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

上述材料说明到1952年底 (  )

A.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取得根本性好转B.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C.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颓势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得到体现

8.

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总产量(万吨)统计表:

时间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产量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  )

A.体现了农民开始转变为土地的主人B.创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条件C.得益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D.标志着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已解决

9.

1951年,无锡一个农民立了如下家庭爱国公约(部分):
该公约反映出农村(  )

A.以阶级斗争为中心B.深受国家目标影响C.已普遍建立计划经济D.经济水平已根本改善

10.

1951年10月,中国政府开展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爱国宣传运动。各地佛教团体制定爱国公约、开展物资捐献,呼吁佛教徒随时奔赴前线……甘肃油矿职工,进行增加产量、拣废铁、捐奖金等运动……四川省棉农发起1斤棉捐献运动。这些现象表明(  )

A.抗美援朝增强对祖国的认同B.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C.工农群众参战热情极其高涨D.佛教徒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

11.

中国政府在某次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使得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指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我们的团结,我们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关系。与之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12.

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指出,这个原则,如果为各国所接受和遵守,那么,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原则(  )

A.使中国在外交中不至于处于孤立B.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各项特权C.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D.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等要求,这表明(  )

A.与帝国主义国家关系完全破裂B.体现了 另起炉灶 外交政策
C.是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具体实施D.准备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控制权

14.

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1952年4月,周恩来曾解释道: 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建交模式(  )

A.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施B.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和困境

15.

1950年2月新中国同苏联政府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新中国签订该条约(  )

A.旨在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B.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了 另起炉灶 外交政策D.不符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16.

毛泽东在1952年9月的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指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这里 社会主义政策 指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 一五 计划D.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再转向城市改革

17.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规定》明确提出主要事项由中央计划机关负责管理。而在确保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之后,地方政府有权对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指标、建设项目和规模、投资及物资使用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这一规定有助于(  )

A.突破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C.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D.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18.

“ 一五 计划成就 (1957 年与 1952 年比比较)

项   目

工农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量

农业

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7年比1952年增长

678

2100

830

2960

960

1660

248

0

260

年均增长率

109

254

129

592

2

332

45

37

47

——摘自刘仲藜主编:《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

上表是 一五 计划成就表,观察该表,由此可知 (  )

A.重工业发展出现冒进情绪B.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C.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落后D.中国经济建设照搬斯大林体制

19.

中国在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后,必须加倍努力去发展社会经济,而且要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为此新中国(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社会主义实力B.发展国营集体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C.废除封建地主经济,实现 耕者有其田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公有制的变革

20.

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由此可知国家资本主义(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B.是中国特有社会经济运行模式C.基于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性质D.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

1956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后引起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主要因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第五十五条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第五十六条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5年5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度尼西亚客人时,提出了 和平为上 的外交主张。他指出: 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特别是对西方国家没有好结果的。

——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文集:第6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体表现,并对这一政策做出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