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0.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及民族融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43 浏览数:4774

一、单选题

1.

《晋书·王敦传》中记载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这开创了东晋时期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格局。而在《南史·茹法亮传》中,齐武帝却说 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 。这说明东晋和南朝时期(  )

A.门阀士族政治高度发展B.皇帝赏识寒人,寒人势力兴起C.皇权加强,门阀士族衰落D.门阀士族是一个特殊社会阶层

2.

唐长孺认为隋唐的历史具有 南朝化 的特点,唐朝的若干变动,如大土地所有制及两税、折纳、和雇之法,文学、经学、书法、佛学,募兵制等等,都是 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 。可知作者认为(  )

A.南朝的存在具有一定偶然曲折性B.南朝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C.隋唐在经济与政治上延续了南朝D.南朝的门阀制度影响了唐朝政治

3.

钱穆《国史新论》: 两汉经学以外,文学、史学,莫不有继续茁长之势。政治乱于上,而社会定于下。自汉迄唐,历史民族生命之护养,亦胥当时门第之力。纵谓当时门第,乃一种变相之贵族,然固不得加以轻视。 材料旨在说明魏晋门阀(  )

A.弘扬传统文化B.造成政治黑暗C.削弱专制皇权D.导致社会动荡

4.

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 不敢窥兵河南 ;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此告终。这说明了(  )

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的合作服务政权

5.

魏晋时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的苻坚、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下面南伐失败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

A.北方的战乱不断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C.长江天堑的优势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6.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 荆(州)扬(州)之民,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这种变化说明(  )

A.西汉时期江南的农业落后B.南朝时南方得到较大发展C.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北方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

7.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这说明宋朝时期(  )

A.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中心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宋朝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D.宋朝时期北方农业衰退

8.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下的原因(  )

A.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B.商品经济和农业发展C.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D.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

9.

六朝岭南政区 城市人口一般不从事农业生产,故城市中粮食等消费品只能依靠周围乡村供给。所以,只有某一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有盈余粮食供应城市消费,该地区才有可能设置城市 。这说明了(  )

A.农业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B.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C.南北方城市发展都是依托的经济因素D.六朝时期南方农业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10.

江南城市商业的发展在大城市中发展较快,而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商业发展比较缓慢。处于江南运河沿岸、长江沿岸、钱塘江沿岸的城市,依赖于交通的发达,商业和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快。这说明了江南城市产业(  )

A.地域性明显B.城市较农村发展快C.差异性较小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1.

孝文帝下令 革衣服之制 。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另外,还提倡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以及与汉族士族通婚等等。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改变本民族穿着习惯B.迎合汉族姓氏制度C.改变本民族的通婚方式D.推动其政权封建化

12.

北魏孝文帝说: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最能表明孝文帝的目的是(  )

A.迁都洛阳B.推行汉化政策C.统治中原D.促进民族交融

13.

在我国古代 民族融合 一词最本质的含义(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

14.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 天子 可汗 并用。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B.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C.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15.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大夏国的都城,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已有近1600年历史。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B.历史结论和史料实证C.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6.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 崇仁里 ,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 人不得 侮易衣冠华族 ;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阂B.有利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使得汉族士族成为政权统治支柱D.助推后赵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相互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19.

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20.

建安元年,曹操在许都(河南省)招募流民屯田;建安十八年又在与吴交战的淮河流域,与蜀接壤的关中地区实行军屯。据此可知,曹操屯田(  )

A.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地区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C.解决了军粮和流民问题D.土地所有权归流民所有

21.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戎马一声,忠勇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主要在民间流传。但自北宋开始,出现了皇帝加封关羽的先例,关羽由 ,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改变了北宋军事落后的局面B.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要求C.受关羽个人忠勇品格的影响D.顺应民间对关羽信仰的趋势

22.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作者认为魏武 不敢废汉 的因素是(  )

A.儒家正统观念约束B.汉末皇权强化的威慑C.曹操缺乏篡位野心D.汉代官僚政治的制约

23.

《宋书·恩幸传》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从材料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  )

A.人才选拔标准变化B.推动中央集权强化C.利于庶族地主入仕D.打击贵族门阀需求

24.

南北朝 (公元420一589 年) 时,因北部各族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 北民南迁 出现第一次高潮;两宋之交, 靖康之难 (公元1126年—1127年)后 北民南迁 再现高潮,结合下图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 

A.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B.人口的南迁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C.北民南迁与气候寒冷水草不足相关D.气候变迁决定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5.

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26.

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 汉氏之甥,约为兄弟 ,立国号为 ,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 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

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

27.

根据下图分析,造成南京成为疫灾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  ) 
《南北朝疫灾分布图(局部)》 

A.人口压力过大B.政权更替频繁C.国家四分五裂D.经济重心南移

28.

《廿二史札记》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 云: 宋、齐 、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 结合所学知识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

29.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下对江南地区开发主要作用(  )

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B.庶族阶层迅速崛起C.曲辕犁极大促进耕作技术进步D.铁犁牛耕广泛使用

30.

下图是魏晋时代瓷器窑址分布图,观察窑址分布特点,由此反映了江南(  ) 

A.制瓷技术高超B.手工业的发展C.成为经济重心D.商品经济繁荣

31.

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朝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大量出产,出现许多嗜好酥酪的南方人。据此可知,南朝后期(  )

A.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依旧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32.

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这表明(  )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

33.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材料表明(  )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

34.

两汉之际天下大乱,窦融乘势而起,先后依附数个政权,最终审时度势,领导河西归附汉室。汉晋十六国时期, 窦融归汉 被许多割据政权宣传,这主要是因为 窦融故事 (  )

A.具有维护大一统的历史作用B.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C.代表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取向D.适应各国争夺正统的现实需要

35.

孝文帝即位后的16年中,就发生了29次农民起义……当时汉族世家和鲜卑贵族之间充满敌意,双方关系逐渐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当时阶级矛盾非常尖锐B.民族问题困扰北魏发展C.改革才能解决各种矛盾D.双方矛关系将不可调和

36.

北魏建立初期,承认豪强大族拥有大量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的合法性;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郡县,成为地方基层组织。这一举措主要利于(  )

A.减少隐匿人口B.打击豪强地主C.增加财政收入D.加强中央集权

37.

《魏书·广陵王羽传》中记载:孝文帝说: 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孝文帝的主要用意是(  )

A.准备迁都洛阳B.学习汉族文化C.学习汉族礼节D.学习汉族语言

38.

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 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 作者意图是(  )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B.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先进于汉民族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39.

汉末 以鬼道教百姓,賨人(蛮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 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B.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D.民族融合就是对少数族的文化提升

40.

东汉崔寔的农著《四民月令》所述养马、牛等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92篇中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C.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D.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

二、材料阅读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 畜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 天安之捷,指辰不远。 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 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 孝文帝说: 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
(1)比较材料中孝文帝和高闾关于 中国 观念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中国观出现的原因。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有何影响?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孝文帝深受冯太后的熏陶,极其仰慕汉文化,为改变鲜卑民族的落后面貌,认为只有迁都中原,才能与鲜卑旧势力彻底决裂。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平城地处边塞,自然条件恶劣,农业落后;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加强统治,孝文帝决意迁都。

——《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卷十九)》

材料二 孝文帝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与文明冯太后一起实行均田制后,仅在14年内,改革官制,制礼作乐,德刑并举,迁都,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复姓为汉姓,三次南征,以及经常与群臣议政,不断地亲自审狱,巡察民情等等。程树德曾说: 魏律系孝文自下笔,此前古未有之例。

——程树德《九朝律考》卷一五《魏律考》卷上。

材料三 钱穆先生论曰: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孝文帝的改革做一评价。(3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