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7223.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2
浏览数:2124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中国佛教受本土思想文化浸润
D.佛教思想传播过程中产生分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两晋时期,般若学大师道安的著名弟子慧远,
“
少为诸生(儒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
”
;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
“
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经
”
。这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逐渐走向玄学化
B.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经蜕变
C.儒学信仰开始走向宗教化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认为
“
乾坤定位,上下相形;远取诸物,则天尊地卑以著人伦之体;近取诸身,则元首股肱以表君臣之序。
”
由此可见,其思想具有( )
A.注重教化的作用
B.内道外儒的特点
C.崇尚清谈的风范
D.反思批判的精神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
南传佛教保留原始佛教上座部的教义要旨,可以说是从悟解求自度的佛法。南传佛教进入中国在南北朝时,较中亚佛教的传入为晚。这一派的悟解观念,终于与儒家孟子一派的唯心主义互相契合,成长为中国的禅宗,日后蔚为中国佛教之中十分重要的宗派。
”
材料说明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三教合一
B.佛教的中国化
C.儒家吸收了佛教思想
D.佛教变成了禅宗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南朝书法评论家庾肩吾所著《书品》,载汉至齐梁能书者123人,分上中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合而为九品,各系以论,体例严谨。这说明( )
A.选官以文化素养为标准
B.文学为九品中正制服务
C.文艺受到政治的的影响
D.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者所持皆为
“
马背乐器
”
,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缨洛,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这反映出( )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B.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北朝著名文学作品《木兰诗》中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妇女地位提升
B.北方战乱不断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民国史家吕思勉认为我国
“
崇尚文词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
”
据此可知,源头启自下列哪一政权(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魏晋以来,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人世间现象的事情增多,产生了《幽冥路》、《冥祥记》、《冤魂志》等笔记小说,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反映了( )
A.佛教观念符合现实需要
B.魏晋以来佛教广泛传播
C.佛教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D.魏晋以后文学发展趋势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唐代诗人杜甫曾写道: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据此可判断( )
A.是反映开元盛世局面的一手史料
B.是印证开元盛世局面的有益补充
C.比开元盛世的文献记载更有价值
D.真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说:
“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
”
。这反映出( )
A.《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性著作
B.农学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搜集
C.《齐民要术》所述内容十分丰富
D.贾思勰采取科学的态度完成著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3.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比例尺、方位、距离、高程等,统称为
“
制图六体
”
。由此可知( )
A.是我国第一部可考的历史沿革地图集
B.裴秀被誉为
“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
C.
“
制图六体
”
从西晋到明代一直是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指导原则
D.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开启了中国近代测绘技术的萌芽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 )
A.将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
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
C.最早是出现在五代时期
D.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5.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
“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敦煌地区落后
B.农业技术兴农
C.耧犁没有推广
D.以农为本思想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6.
(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以来海上对外交通航线的扩大与贸易往来的频繁……到后来不少东南亚当地的物产已替代了西域货物成为当时中国从海外输入的主要商品。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A.社会政局变化影响对外交流发展
B.海上交通是对外贸易的唯一渠道
C.南方的商品都来自于东南亚地区
D.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8.
据《隋书·乐志》载:
“
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据材料可知隋朝( )
A.边疆与外国乐舞比汉族乐舞先进
B.中华民族乐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C.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9.
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
“
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印度的金刚力士(药叉)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
‘
秀骨清像
’
汉式风格并存。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
”
从材料可知敦煌文化( )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结晶
C.使中外文化的趋于一致性
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0.
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记载:
“
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
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
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
“
俗文化
”
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材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 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
“
看杀卫玠
”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二
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周代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
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
“
丝绸之路
”
引进来的不只是
“
胡商
”
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
——摘编自《中国文明史》启良著
材料三
观察两幅唐代艺术品,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