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嘉靖倭乱
”的发生,是明朝
“海禁
”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病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
“准贩东、西二洋
”,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
“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埠(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
“级
”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
“自贸港
”。
——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12分)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