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周时期,
“国
”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
“国
”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
“天下
”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
“天下
”;至于秦汉一统,
“天下
”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
“天下
”所涵盖的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
“天下
”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
“国
”得到了扩展,对
“天下
”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严复认为: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
‘中华
’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
“国
”与
“天下
”观念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
“天下
”
“国
”
“民族
”
“中华
”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1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