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8.2019届四川省德阳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6 浏览数:1379

一、单选题

1.

孔子自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  )

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2.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 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 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玄武门之变的真相B.封建宗法制被破坏C.儒学影响史书撰写D.天文观测水平较高

3.

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图1是北宋五子学术生涯的主要情况示意图。
图1 
图1所示情况反映出当时(  )

A.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B.文化重心的南移已完成C.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D.经济发展决定文化水平

4.

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 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5.

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 竭力抗拒 ;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 因洋商颇存妒心 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 亏折甚巨 。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

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6.

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 前清遗儒,学非所用 ,故 相率为诗 ,或是 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 ,于是 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 ,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  )

A.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

7.

表1 《顾颉刚日记》(选摘) 

日期

内容

193946

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

1940928

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

1941129

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

194379

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

194438

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

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云南大学、齐鲁大学(迁成都)、中央大学(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
日记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解读表1,最合理的推论是 (  )

A.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B.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C.政府的教育支出逐年减少D.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

8.

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D.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9.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 死者的丧衣限于3件,乐手以10名为限 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 死者不得有金饰随葬 等。这些规定旨在(  )

A.适应帝国扩张的需要B.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C.维护平民的经济利益D.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10.

12、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人文精神逐渐流行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C.古典文化走向复兴D.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11.

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  )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D.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2.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12倍,牛、猪、奶类、蛋类等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3—32倍,同时期的工业品批发价格则下降了38℅。这说明当时苏联(  )

A.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工业发展势头迅猛C.旧的体制未能打破D.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据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

材料二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 恤商之诚 行护商之政 。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汉代到清朝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私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

中世纪

教会负责本教区内的慈善事业。

16世纪30年代

法国世俗政府控制公共福利设施和资金募集渠道。

1601

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建立贫民习艺所,强迫贫民劳动。

18831889

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批准国家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

1905

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后又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

1911

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包括工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0世纪30年代

法国通过立法,规定为低收入者提供补贴和援助。

19451947

法国连续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最终形成了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

1946

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囊括失业、疾病、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几乎每个公民都可享有保障。

1948

1948年,英国宣布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

——摘编自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

依据表2内容,围绕 社会保障体系 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1986年,政府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了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为此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1994年,中央政府专项安排了 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 资金,运用 造血式 扶贫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还建立了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推行了最低生活救助、劳动力转移、科技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措施。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

——据《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6—1994年中国农村扶贫机制的主要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6—1994年中国改革农村扶贫机制的影响。(8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晚清法家泰斗沈家本(1840-1913年) ,祖籍浙江,1883 年考取进士时,沈家本已在刑部工作近20年。此后10年,沈家本 专心法律之学 ,成果频出。近代以来,入侵中国的 外夷 仗着治外法权的庇佑,在中国作恶连连。在一系列 涉洋 官司中,国人和各级政府吞下诸多苦果。同时也看到欧美日等国拥有完善的法律,并且带来 便民益国,利赖无穷 。大清律例愈发不能适应时局,这就迫使清政府要修改传统的法律体系,并要把 实现中外通行 作为修律的总目标。1902 年,沈家本任刑部左侍郎,奉光绪的谕旨领衔修律,于光绪帝的奏书中建议,要 亟应先议删除凌迟、枭首等酷刑 ,更为关键的是,沈家本要通过修律 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 。于是,沈家本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在随后的修律中,沈家本顺势推动了政府层面的司法改革,这对中国随后的社会进步,尤其是法治上的变革,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元天《重新审视沈家本的领衔修律与司法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晚清修律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家本修律的历史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