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日期
内容
1939年4月6日
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
1940年9月28日
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
1941年1月29日
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
1943年7月9日
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
1944年3月8日
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
二、材料阅读
——据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三、开放性试题
中世纪
教会负责本教区内的慈善事业。
16世纪30年代
法国世俗政府控制公共福利设施和资金募集渠道。
1601年
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建立“贫民习艺所”,强迫贫民劳动。
1883—1889年
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批准国家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
1905年
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后又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
1911年
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包括工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0世纪30年代
法国通过立法,规定为低收入者提供补贴和援助。
1945—1947年
法国连续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最终形成了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
1946年
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囊括失业、疾病、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几乎每个公民都可享有保障。
1948年
1948年,英国宣布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
——摘编自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
四、材料阅读
——据《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
——摘编自王元天《重新审视沈家本的领衔修律与司法改革》